中秋节的饼子
魏月星(江苏)

每年的八月十五前二天,家家户户飘着做饼子的香味。
做饼子,在镇江东乡包括姚桥、大路、丁岗、大港四乡镇成为中秋节做饼子传统的习惯。
它是一种思念中的乡愁。也是寄托远方亲人能早日团圆的期待!又是留给孩子们学业归来一份厚重的礼物。
这一天是主妇们粉墨登场大显身手,做出了全家最漂亮的幸福饼。
中秋节的早晨,她们会端着碗喝着稀粥,筷子里夹着饼站在自家门口,互相打招呼,你家的饼拍得真薄真圆之间的客道话。
说起我妈无论端午节裹粽子,还是中秋节拍饼子,全村数她手艺最巧。记得我小时候,最羡慕的是有钱人家吃月饼。什么广式的、苏式的、椒盐和五仁的,只能望尘莫及。即使有钱人家的孩子吃月饼也是在外面显摆。一块月饼用刀切成四块,他们也只能分到一小块。并且是一点点的吃,舍不得一口吃下。惹得穷人家孩子看着都眼馋。再说当时供销社是有计划供应,一般没有收入的种田人家是买不起的,有单位上班的人家才买的起。
在东乡风俗里,小辈是要送包给老人的。送包是东乡人礼数中的土话,实际就是送礼无论多少给岳父、岳母必须的要有月饼,表示孝敬。一家团团圆圆恩恩爱爱的意思!
在我漫长而又单调少年时,我是亲眼看到妈做的饼子,先和面不用酵母发高,东乡人叫烂面饼,也有人叫摊饼子,主要用青菜切碎掺点肉屑做馅心,然后包起来,有韭菜炒鸡蛋和萝卜丝。最差的是山芋剥皮煮熟拌上糖,更有一番风味。讲究的人家会用芝麻,然后用石臼凿细加糖做甜馅心。小孩子最爱吃,香香甜甜。
每逢中秋节妈摊饼总是让我烧火,也许是我烧的火中她的意。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大灶,烧火也很有学问。火大会焦、火小很难熟,一般都是文火慢慢烤是很难拿捏不准的。我呢!一边烧火一边吃,反正尽管吃饱。那时的孩子都很饿,妈也特别肚子大,一顿早餐吃七八块饼,因为生产队干体力活的人消耗大都能吃。有时妈做酵母涨高饼,把面和的稀稀的。把油锅烧的棘棘的,往锅内倒撒几粒黑芝麻,瞬间就膨胀起来再一翻一会儿一块大饼就出锅。用刀切成三角形状喝稀粥吃饼,我呢,特喜欢喝粥吃饼。

那年我在苏北泗阳镇做皮鞋师傅,中秋节我没回家,我和徒弟们在一个村上玩,那天的夜晚月亮真圆真明,天空里没有一丝彩云。一张显眼的八仙桌放在打麦场中央,桌上燃着两支红蜡烛,供着苹果、月饼和面饼。稀奇的面饼和江南面饼不一样,好像兰州羊肉泡馍一样厚厚的,显得有些笨重。听徒工们讲,他们这里都是做这样的饼吃,并且中秋节这天是用来供嫦娥的。在我们江南就没有这种习惯,可能是他们传统风俗吧!
事隔多年,走遍大江南北的我。如今寻找不到东乡村落的影子,比邻而居的热闹场景也已荡然无存,失落得已成了绝唱。但抺不去的乡音,依然回荡昨天,就如中秋节的饼子一样,散落在一座座高楼里。哪里有东乡人,哪里就会有东乡人做的饼子,简单而朴实,永远传承飘香着。

作者简介:魏月星,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发表过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