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师?
王德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中这句话,反映岀儒家在处事待人、治学修身方面的严谨作风与鲜明态度。
那么,究竟何以为师?
德高为师。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人们在存生的过程中,所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也各有专长,大凡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彰显价值、施展才华的所在。但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高尚职业,并非所有人就能胜任称职,所以就有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与提炼。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这方面堪为楷模。他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但作为驰名中外的学术大师,日常生活中他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有一件小事就能真切反映出他的谦逊、低调与涵养——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这位同学在吃惊之余,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但就实际成就和贡献看,季羡林在学术文化界是名符其实的大学问家。他成功创建了东方语文系,拓垦出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正因如此,季老于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年已届95岁。评委会对季老作出如此评价:“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能者为师。人非生而知之,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大的成功?能者为师,无疑是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博士,生前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在他的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有17位。除父母、3位领导人外,其余均为教肓、科学研究方面“能”者。其中,破格录取他的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在他出任院长并长期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首培养岀我国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据统计,在“两弹一星”的23位元勋之中,有10位是他的学生: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王希季;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戴振铎、王竹溪、钱伟长等亦出于他的门下,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师”。
当时,不知何因(也许是母亲当时病重),钱学森在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时,竟然数学不及格,其他成绩也并不好。就是在此情况下,叶企孙还是破格录取了钱学森。因为,清华毕竟是清华,此前就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传统:钱钟书在报考清华时,数学不及格,仍被录取;吴晗两次考试数学皆为零分,也被清华大学录取。如果没有这种胸襟、这类伯乐,钱学森就无法到美国留学,也就不会成为冯·卡门的学生,钱学森的历史甚至中国的“两弹一星”进程或许就会彻底改写。由此可见,恪守能者为师是多么的紧要,甚至是扭转乾坤的命脉所在。

外师造化。在画界流行这么一句口头禅,“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意即:如果一味地师从古人,不如向大自然学习。造化这里指的不是运气,而是指被造之物,即万物自然,即客观现实。
历史上通过像大自然学习而功成名就的例子,比比皆是:鲁班通过观察茅草发明了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明了万有引力、瓦特通过观察壶盖会被蒸汽掀起发明了蒸汽机。
在现代中国,也不乏其人。最具说服力是就是荣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她无疑是践行师造化的杰出代表。经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和反复的科学试验,屠呦呦成功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正是凭借这一发明,曾成功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之后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总之,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她像暗夜中的火种,燃亮自己却为求知者照亮前行的路径;她像石级,虽自己千锤百炼、衣带渐宽却为弟子的快速成长搭建起走向成功的阶梯。
真可谓,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作者简介:
王德兴,山东人,现居北京,专职研究员,曾出版《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诗文集19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