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伟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9-10 00:00 发表于河南)

本期导读: 童年的生活,已经太遥远了,但回忆起来却倍感亲切,距离增添了人生的魅力,空间展现了思念的久远。 一遍遍地深情回想,一次次地忘情追忆,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童年的欢声笑语,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记忆的天空里弥漫。是啊!时光如果能够倒流,岁月如果能够停止,那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回到那个梦牵魂绕的古镇长街,回到那些洒满童年汗水与欢乐的难忘岁月了。童年像一棵结了许多快乐果实的树,值得你去细细品尝。编辑本期作品,恰逢中秋节和教师节,平台向您推荐的是赵宗伟老师的回忆性散文《没有年轮的记忆》。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
眼前时常掠过推着铁箍的身影,他们你追我赶,时而猛地一推,那铁箍竟独自飞似的向前滚去,他们先故意放慢脚步,然后猛地几步跑,铁箍便又乖乖的控制在他们的手下。这时,连脖颈上挂着的、用桐花蒂穿成的浅绿色项链也得意得在胸前晃悠起来。累了,铁箍便扔到地上,从口袋里掏出喇叭状的桐花,叼住白玉般的细端,同时用手攥紧喇叭口,随后用力一吹,桐花便胀了起来,小脸也跟着涨得红起来,口上、心里都是甜滋滋的。也有勾筋的,两人一人挑一根柔韧的杨叶梗,相互套在一起,头顶着头,用力的拉的,终于一方的断了,紧接着,第二次较量便又开始了,最后剩下的那根,被小心翼翼的藏到口袋底……

逢年过节时,各管理区都要组织锣鼓和狮舞。三四面大鼓,各有一个带轮的三角形木架,一人专心的拉,一人用力的擂,四面是记不清的大铙小镲,春雷般的鼓声、豁亮的铙镲,配合着,似惊涛骇浪般此起彼伏。突然,鼓声减慢减低,铙镲声也变得敷衍起来,骤雨一般密集的、脆亮的小鼓声由远而近、逐渐清晰起来,紧跟着想起了“哗楞”“哗楞”……的哨棒声,人流随着声响散开,两头色彩艳丽的狮子并行,摇头摆尾,时不时还和两边的人群做个鬼脸。老杆到了!杆子高得令人眩目,四下拉着粗粗的钢丝绳,被粗粗的铁钎固定在地上。锣鼓骤然密集起来,大鼓、小鼓都狠命地擂起来。这时,闪出一个身材灵便、身穿黄衣的人,他头包黄巾,一只手持一个带铃铛的彩球,上下舞动,铃铛声哗楞愣地脆响,狮子也更有力的舞动起来。猛然间,黄衣人一个翻滚便踩在一道钢丝绳上,狮子也唰得直立起来,在高处四下张望,两只大眼皮还忽闪忽闪的。忽地,狮子又落下来,两只脚却稳稳地踩在两根钢丝绳上,狮尾快速摆动起来,猛然间一跃而起,稳稳踩在两道钢丝之上。锣鼓声越来越密集,声响却越来越小,以至于似乎鼓槌敲击的是虚无一般。黄衣人在钢丝上时而一个翻滚,时而双腿勾绳,手搭凉棚,四下张望;钢丝绳上,狮子也翻着跟头的向上攀,猛地狮子一侧踩空,整个狮子快速向下一侧,在人们的嘘声中,又踩了上去,恢复了刚才的平衡。黄衣人先到了杆顶,狮子紧跟着也到了。突然,四下的钢丝绳松开了,“呦——”的一片惊呼,杆顶的轮子旋转起来……

仔细听,人群中还有一种细微而又清脆的声响,像格格的笑声、像溪水的叮咚声,原是一群孩子在吹。玩具形状如唢呐,玻璃做的,薄薄的,仿佛随时都会碎掉似的。随着孩子们一吹一吸,圆圆的玻璃底一鼓一落,随之便发出最诱人的声响。直至今日,它都是梦一般的美好。
咂吧一下嘴,便想起了两个地点。一个在我家的东南边,记忆中是一间极宏大的房子,里面是琳琅的货物,花花绿绿、闪闪亮亮。每到上下学,总要拐进去,趴在透明的柜台上看一小会,最希望得到是一种用金黄的纸包裹着的,嫩软、香甜的高粱糖,那种味道荡气回肠。偶然,在某家超市竟又遇到了它,却不再如以往的熟悉。

另一个便是妈妈的柜子。柜子黑红色,分上下两层,上面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带顶盖的方形,顶盖正面中间两块相对的铜质的半圆形,上面有扣环,可以上锁,妈妈的柜子便经常是锁着的。每到节日,妈妈才会拿出钥匙打开柜子,那一刻,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芳香,或是苹果味的香甜,或者是月饼之类果品的味道,开柜的一瞬间,便令人心醉神迷……
作者简介:赵宗伟,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一中任教。喜爱读书、写作、播音。用心灵感悟真谛,用文笔勾勒神韵,用言语传递魅力,是他的最大梦想与不懈追求。希望以文为帆,乘风逐浪。

主播简介:白普霞,网名露珠,宜阳县实验三幼保育员,喜欢唱歌、舞蹈、朗诵。对于自己爱好的事会一直坚持下去。信奉的格言:活到老,学到老,活出精彩人生!
(本期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