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转变心态,坦然面对逆境》(一)
文/路路通
朗诵/M先生
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出川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次年二人同时登科,轰动朝野。父亲苏洵感慨吟诗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但苏轼此后的人生却因“熙宁变法”与“乌台诗案”变得相当坎坷。先贬湖北黄州,再贬广东惠州,三贬海南儋州,前后十余年。晚年的苏轼遇赦北归,在江苏镇江金山寺以一首六言诗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平静之中,他的人生悲愤又一次被唤醒。
身为一介文人,登科入仕是顺理成章的道路,苏轼没少做官,但入了贬途便在宦海挣扎,蹶而难振。然而,仍然不妨碍他做文人,作诗填词、撰文论道。通观苏轼的创作,可以说黄州时期既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又是他文学成就的最高时期,其文前后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其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都脍炙人口。

那时候的苏轼壮志未酬,想到东吴“雄姿英发”周公瑾的赤壁功业,不禁感慨“人生如梦”,能做的似乎只有“一樽还酹江月”。苏轼离开黄州时已49岁,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离开惠州,以琼州别驾的身份再贬海南昌化军即儋州时,已是62岁的老人。

苏轼赴海南儋州前夕,曾写信告诉朋友王敏仲:“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这时他对海南不太了解,对自己将去那里度过余生没有信心,所以有作棺作墓的想法。
到海南儋州之后,他在给宋哲宗的《至昌化军谢表》里也表达了自己的悲观情绪。说哲宗皇帝“俾就穷途,以安余命。而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