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郑板桥传承人——刘广才
担任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行业专委会执行会长
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州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
香港文联书画家协会委员
中国长城研究会委员
中国楹联学会中宣盛世文化中心委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国礼艺术大师
文化强国建党百年全国首批国画传承人
时代艺术传承人
新时代文化先锋人物
献礼全国两会书画先锋人物
翰墨迎冬奥、书画新时代“全国重点推荐艺术家”
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委员
2021年由中美协、中书协、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心官方权威联合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中秋佳节读苏轼词有感
作者:郑板桥传承人刘广才
朗诵:流芳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如水,亦如火。他有着如水的性情与才华;也有着火一般热烈滚烫的心灵。他的诗、词、文、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与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之夜注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好而令人追想的一个夜晚。
苏轼独自登上超然台赏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在这首旷世之词中,苏轼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赋予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既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遁世厌世之念,又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达观。
全词格调狂放而又深挚,写尽了世人对于人生复杂深刻的情感。
苏轼这首写“中秋”的词,使世上所有试图用文字来表达人类普遍情意的人丧失了希望,因再也没有人能把人世的悲欢与自然的圆缺说得这样哀伤美好。
也使世上所有在对“月”怀人之际无以言表的人都找到了最贴切的语言,获得了最熨帖的心灵安慰。
苏轼的词,意境阔大固然为后人称道,而真正使他为后人称道的,应当是他那得以写出非一般境界词作之下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阔大胸怀。
这个热情似火的胸怀里,多的是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和怜悯。 他对世界的观想是一种宇宙式的观想,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人的思想要超乎他所在的物质存在之上,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在苏轼,则纯乎是种天性。
他的性情,如同故乡的玻璃江水,总在永远的奔腾中福至心灵般地显露出事物和世界的本质。
——词的上阕,苏轼的思绪,首先飘向中秋之月所在的茫茫上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那时,人们对于上空的概念非常模糊,更多的认为那是一种神秘的存在。
人世间之外的一切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故有“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
故而,苏轼对着青天,问出了“今夕是何年”之语。
这句追问看似普通,却大有苏氏独特的豪情。
同时这也并非一句茫然无绪的追问,并无卑微者的胆怯与担忧。因这上空,对普通人是虚空,但对苏轼而言,却仿佛是他的来处,是毫不陌生而仿佛深知根底的。
紧接着,苏轼的精神便开始了他的自由之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样的飞舞,虽然是在人间,却也是在那飘渺的上空的精神远游。
于是,在苏轼的词句中,天上与人间,已合二为一难以分辨了。
——下阕专写月亮。
在全部的月亮中,唯有中秋之月令人倍觉伤感。
这夜的月亮充满灵性,它照耀着朱红色的楼阁,照耀了美丽的窗棂,也照耀着离人的无眠。
然而,这夜的月亮也是残酷的,它明知人间各种悲伤,却忍心此夜团圆。而令世人触景伤情。
词的最后,苏轼再度勃发了他的豪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苏轼而言,“超然”是政治、哲学、道德、人生、艺术等一切领域。和形式上的超然。
这便是苏轼,在任何境地之下依然保持饱满的创造力和想象的苏轼,他的水一般的灵性、火一般的炽烈支撑了困境中的超然。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诗人像苏轼一般,经历了无法估量的坎坷与苦难;也没有一位诗人如苏轼一般,自20岁之后,在大半个中国间往复飘零;更没有一位诗人如苏轼一般,在经受千万种沉浮之际,仍保持燃烧的赤子之心。
在朝堂“陈长治之策”的苏轼;嬉笑怒骂而文采斐然的苏轼;“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的苏轼……
这火一般热烈滚烫的心灵,这影像、这气息,穿透了历史的烟幕,在苏轼的诗文之中一再重生。
朗诵者简介:流 芳,本名王流芳,退休的人民警察,酷爱朗诵,北京花样年华女子朗诵艺术团团长,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中国朗诵联盟会员,喜马拉雅FM等多家网络平台主播。
本节目由苏州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特约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