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硕士,山东城建学院书法教师,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师,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副秘书长,鼎甲古文字研修班成员,墨池导师,荣宝斋签约书家,2015年6月和2019年5月两次在曲阜举办书法作品展。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入选第六届中国书坛百强榜,入选“批评之爱”中国书坛青年俊彦品评会。作品多次刊登于《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五届正书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二届行书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2021中国书法行书草书年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另有多篇书法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书法赏评》等杂志报刊。
师古出新 字书情怀

——常猛和他的书法艺术
常猛是一位活跃于山东书坛的实力派书法家。虽然他是90后,但从他的书法艺术水平上看,他在传统上的积累,以及对书法线条造型能力的把握,令人敬佩。

常猛曾经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先天的艺术天赋,加上学院化的锤炼,造就了他过硬的基本功。于是,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创作中,常猛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20多岁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年来更是不断在省及国家展赛中入选、获奖,纵览常猛书法艺术之路,他能几十年如一日沉醉于墨池,是与他刻苦临摹,擅于学习以及他的修养分不开的。浩如烟海的经典法帖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当代学书者,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特别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研究传统,另外一方面,又要能够从传统中找到与自己性情和理想相契合的因素。所以,从常猛的学习路径中,我感到他对传统学习的坚定和那份对书法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始终严格遵守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临写古代书迹是常猛每日必做的功课。在《临帖的象与不象》一文中,他曾以“象”与“不象”形容两个临帖阶段。他说,象有三个含义。第一,指哺乳动物,如大象、非洲象等。第二,指形状、样子,如形象、印象。第三,指效仿、模拟,如象形文字,象征等。书法学习中,刚刚入手一个帖进行学习临摹时,首先要做到象。孙过庭《书谱》中说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对字帖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都是为了象。象的阶段就是为了能够克除己意,倒空自己的想法,全方位的认识字帖。从用笔、线条、字形、章法等多个方面分析字帖。虽然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但是选择一个帖,就要临习几百遍,以便完全吃透,做到形神兼备。

他觉得,通过对一个帖的临习,以及伴随着对书法认识与修养的提高,可以从字帖中的某一特点出发做意临,也就是写出来的不象(像)字帖。不象(像)有两种,一种是怎么写也写不像,即处于书法学习的低水平阶段,另一种是由某一特点出发做意临,进行有目的的临写,这也是一个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改造的过程。 不过,这种创作性试验要求必须要有极高的能力去掌控书法诸要素,融会贯通,是建立在作者对字帖有清醒认识和分析基础之上的。我想这样的认识,不仅折射出常猛的智慧,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书法的临摹就是在不断的与古人对话,向古人学习,靠近古人。而不懂得笔墨的运用,不领会书体的间架结构,不娴熟线条的运动轨迹,便不能捕捉不同书风的微细特征,当然也就无书法可言。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猛从笔法模拟、线条模拟、字形模拟、章法模拟、墨色模拟、格调模拟进行学习。通过双钩临摹,幻灯片放大等手段对字帖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甚至经历几百遍的临写,从而达到形神兼备。这种对待经典所持敬畏的精神,为常猛真正进入创作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猛在技法层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他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即在临摹每一件作品前都会认真揣摩,仔细研究每个细节,了解书家发展与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正是这种习惯,使他更加能够准确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创作上启发新思维,实现新突破。苏东坡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书法家的“识”与“学”,决定着书法的品位。他深谙,作为一位合格的书法家,雄厚的文化素养是赖以长久生存的源头。固此,长期以来,他一方面从事书法创作,一方面认真读书,文史、书论、诗词歌赋……他汲取着书中智慧的精华,同时,较深的文化素养,又进一步坚定了他迈向艺术高峰的信心。

不可否认,书法作品的美是人对时代美的追求和歌颂,既要有清晰的时代艺术特征,也必须符合现代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因此,在书写实践中,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语言的前提下,他积极探索个性语言的,最大限度地融合时代的审美价值,广泛地汲取古代传统和现代书法艺术的理念。在常猛的创作中,风格特征最为成熟应该是行草与隶书。他追摹二王,学习借鉴他们尺牍的大小与章法变化,摹古《圣教序》,形神逼俏,出神入化。他效仿孙过庭《书谱》中,起收笔、行气、章法、节奏的变化,使得自己的作品字形变化丰富。他的行草书,结体典雅安详,用笔丰富,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显示出他对上述经典的深入研味和出入经典的能力。

常猛的隶书,主要得益于《石门颂》和《张迁碑》。为解决创作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好地感悟古人的气息,常猛还走出书房,到泰安亲访《张迁碑》,到陕西、甘肃访汉隶摩崖石刻。在他看来,隶书作品入古最重要,只有入古方能出新,而入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得古意。常猛的隶书自然地融入了行草的笔意,提按反复,润中有枯,字形略扁,雄浑古朴之中见灵动。

清代刘熙载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读常猛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心志与学养。诚如书法家鲁健在《一杯清茶的曼妙滋味---我为常猛书法创作说几句》中所述:“当你反复欣赏把玩就会发现,在取法高古,冲和散淡之外,被常猛笔下流露出的才华所征服。”字里行间展现出古人浓郁的“书卷气”与“文人气”。作为当代青年书法家,常猛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和目标。我相随着他书法技法的积累和修养的丰富, 他会为书坛带来更多更好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