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月饼起源于唐朝。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着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后来唐玄宗将胡饼改名为月饼。后来,月饼就逐步被赋予了“团圆”“圆满”的寓意。
月饼,在我的童年,就对其产生过强烈的欲望,望着商店玻璃柜台里,用瓷盘盛装陈列的月饼,向你散发着无限的诱惑力,我的口水在嘴里绕三圈后咽到肚里。 在六十年代的那些年份,普遍物质匮乏,家庭收入不高,平时你哪能吃到月饼呀?只有中秋节到了,我们几个孩子可分得一两块月饼,不解馋、不过瘾呐!

母亲对我们说:“商店里的月饼很贵,我们少买点尝尝就行了。我给你们做月饼,让你们吃个饱!”
我们听了以后,将信将疑更好奇:这月饼是怎么做成的?
母亲将面发好,在小方桌上撒上面粉,将面块摊成圆型。然后将事先炒好并碾碎的黑芝麻糊,掺上白砂糖,裹在面皮中,再将其捏合、压制成圆型,外表洒少许白芝麻,放入铁锅里炕。反来复去,一块块外表焦黄、内里芝麻香的甜饼,就出锅了。

母亲说:“月饼好了,你们来吃吧!”
我说:“这哪里是月饼?商店里的月饼跟这个根本不一样!”
母亲笑着说:“这就是月饼,你们老家人都是吃这种月饼的。商店里的月饼,就是好看点,但是我这个月饼比那个月饼还要好吃呢!”
我抓了一块,嚼了几口。尤其是那黑芝麻的香与糖的甜揉合在一起,真的很香呐。
趁热吃,吃了好几块,解馋、过瘾!晚上对着月亮吃,更香更甜!
其实,我们也知道,母亲做的就是我们清江浦人叫的“芝麻饼”。母亲说是“月饼”,我们也就高兴地称其为“月饼”,而且年年都做,越吃越香。
当年,觉得是母亲将“芝麻饼”称为“月饼”,是善意地“哄”我们的。其实,母亲讲的是实话。中华大地,吃法各异。在我的沛县老家,祖祖辈辈的平民百姓,就是将芝麻饼作为精美又可口的“月饼”的。谁又规定“月饼”应该是怎样怎样的做法呢?那商场里出售的就是月饼,我们农家自己制作的就不是月饼?平民百姓如果在中秋节时能吃到这种芝麻饼的月饼,难道不是幸福的事吗?
现在,我们在商场超市里常见的有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外壳是千层饼,一片片的。口感香脆。而广式月饼则是外型呈各种模压状,非常美观。

月饼的内馅就比较丰富多彩了。什么五仁、豆砂、枣泥、蛋黄等等,品种繁多。
我喜欢哪一口呢?当然是我们清江浦的浦楼牌五仁月饼,正宗苏式的。
然而,令我终生难忘的,还是母亲用她的浓浓的爱,为我们亲手制作的芝麻饼“月饼”,那香那甜,已融入骨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