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湖 月
李真微
月亮的档案,珍藏在南湖的水晶宫殿里。
月亮的明丽柔美,与南湖的清澈灵秀,映衬出大自然纯洁宁静的画卷。然而天上人间向来互通性灵,人间历史的兴衰似乎也录入了天上月亮的档案。
公元759年,李白陪同两位知己,秋夜泛舟洞庭,留下了南湖月的千古名诗: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舟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月洒银辉,水明如镜。诗人意兴欣然,想象飞天。这是李白给月亮的档案记下飘逸的一笔。
然而人间绝非恒美,历史上更多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宋代李祁在《风蝶令》里就写着:
“岳阳楼上听哀筝,
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
可怜无处问湘灵,
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
就连这身享厚䘵的尚书郎也能识人间悲苦,将月亮描出一张惨白的图景。

还是张孝祥的《过洞庭》,写出了另一番志趣: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时令中秋,正是月光的节日。青草湖,洞庭湖南面的小湖,未经考证,在我意念里就解读成了南湖。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看似写的月亮,实则物我合一,表达了词人襟怀胆白,肝胆照人的高风亮节。既是借物明志,也为月亮增添了一笔人格化的描写。

历史翻开了新篇,新建的南湖走廊,刻有当代知名学者文家驹先生一首诗。诗云:
“处处长堤处处鶯,
岳阳原是绿杨城。
一楼花影因风俏,
万户华灯碍月明。”
这首诗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美化和亮化。明月在华灯掩映中朦胧淡定,就像披着轻纱的少女,展现了恬静略带腼腆的姿容。
于是,南湖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赞美她可与西湖齐名,可与日内瓦媲美。
真正使南湖巨变的就是这二十年。进入新世纪,先是开辟了宽阔的南湖广场,继而修好了由广场左右延伸出的风光带,又修了十余公里的沿湖走廊。近年又兴建了赊月公园。到处花丛似锦,绿栁如烟;群鸟腾空,轻涛拍岸。晨昏时候游人如织,几个小广场上,载歌载舞,尽情欢乐。解放前一个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血吸虫疫区,如今真成了人间仙境。
生活前行的步伐从来是自然有序的。这种休闲式的建筑,一定是在衣食温饱之后,在安居乐业之后,在出行便捷之后的工程,也就是温饱向小康的一步台阶吧。因此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在你如果乘夜漫步南湖,就可欣赏美景,洗净疲乏,净化心灵。慢慢地走,四周寂静,湖水恬然,月亮陪伴着你,缺时一弯娥眉,满时一盘笑靥,使你感受到南湖月的甜美与温馨。
月和水本是俩孪生姐妹,月没有水会显得枯槁,水没有月会了无生气。今夜她们相约南湖来起舞,微风吹响笙箫,细浪播出节奏。或许,你还有幸窥见嫦娥。
南湖月是天上的月,也是湖中的月。“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短暂,日月永恒。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要心灵澄澈,也就能永远随日月同行。


作者介绍:
李真微,1938年出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曾任湖南省中学语文学会副理事长,岳阳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优秀教师。担任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两届。著作或主编40多种书册出版。写了400多篇各类文章发于报刊。
文章转载于《巴陵老街故事》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