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周恩来的密切配合下,毛泽东不仅把握住了这次机会,通过43天的艰难斗争,逼迫蒋介石放弃了准备内战的企图,签定了国共和谈协定,为共产党人应对时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他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宣传共产党人力主和平救国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在陪都重庆刮起了以毛泽
在谈判期间,毛泽东利用和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交流诗词的机会,在重庆《大公报》和《新民报》发表了著名的词篇《沁园春.雪》,展示了他那博大的胸怀和宏伟抱负。诗词一经发表,陪都重庆立刻炸开了锅。
因为国统区的人们,过去只知道毛泽
东是一个“匪首”,一个闹革命的“土包子”,一个赤色思想的乡土宣传员。从来不知道赤色的土包子还能写诗词,而且词风大气磅礴,冠盖华夏,绝代风华。赤匪形象一夜之间被颠覆了,国民党长期
污名宣传的图谋也土崩瓦解了。
蒋介石急眼了,大骂宣传部门。宣传部门的头头又大骂报刊媒体是叛徒,为共党张目。
但是骂归骂,怎样为自己挽回颜面才是正经事情。蒋介石找来“文胆”程布雷”,让他挑出《沁园春.雪》的毛病,进行批判和攻击。程布雷反复吟咏这首词,越读越有味道,就是找不出毛病。于是他就对蒋说,毛润之学贯古今,精于诗词,这首词从文字机理和表达立意上确非一般。蒋介石无奈,又命宣传部门想法子,宣传部
门就组织一帮文化名流,步韵《沁园春.雪》,闭门写诗词,准备从中挑出一首超过毛泽东的诗词,以领袖的名义发表,把毛泽
东的风头盖下去。
一帮文人苦心孤谐,抓耳挠腮若干天,写了一堆和韵《沁园春.雪》。国民党宣传大员们品来品去、挑来挑去,都觉得文采气势不如毛泽东,拿不出手,不敢一试。后来,他们又秘密在党内动员征文,要求党内凡会写诗词的,每人写一首和《沁园春.雪》。即便这样,终究也没有征到一首能和毛泽
东比肩的、为委员长争光的诗词。气得蒋介石大骂:“娘希匹,为什么有才的人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无奈,这帮人就反其道而行之,组织媒体写谩骂文章,围剿《沁园春.雪》,干起了世人不齿的勾当。
这个闹剧,一直吵吵哄哄到重庆谈判结束,毛泽东主席安全回到延安两个月后,才悻悻收场。可见毛泽
东的这首词篇在国统区产生的震撼有多大,对国民党脆弱的意识形态防线冲击有多大。
究竟这首诗词在国统区造成了多大的超出文化范畴的影响呢?柳亚子先生当时的评价是:"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苏(东坡)、辛(弃疾)莫如,况余子乎?”。而发表这首诗词的《新民报》总编吴祖光的评语只有八个字:“睥睨六合,气雄万古!"。
江左文人竞折腰。难怪蒋介石大为光火,恼羞成怒。他特别不能容忍的是毛泽
东诗词的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认为毛泽
东小看了自己,大有与自己平起平坐一比风流的势头。
因了这首不朽的词章,毛泽东的重庆之行,在政治上赢了:顺利完成和谈任务;在宣传上赢了:改变了共产党人在国统区人民心中的形象,使人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在安全上也赢了:一首词篇,胜过十万雄兵。毛泽东的雄才胆略,使那些心怀不轨的戴笠之流们内心颤抖。这一点,和毛泽东并肩作战的中共二号人物,对毛泽东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且对特殊局面洞若观火的周恩来总理,心里特别清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人的一生都是故事,英雄豪杰都是传奇。毛泽
东一生写了若干诗篇,每一首诗篇都是一个故事,或者都关涉一个重大事件。唯有这篇《沁园春.雪》,居功至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重温这首不朽的
词篇,领略伟人磅礴的胸怀与气度,对于每一个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后来人,仍然具有强大的鼓舞与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