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
文/田雅芝
—— 纪念恩师吴战林
如果你的心灵有通向神圣的完美阶梯
你就象真理花园中的百合花
无论你的芳香消失在空中
或消失在人们身上
他消失在何处
就在何处永存
——纪伯伦
是岸的高大与宽广 ,才挽留了水——狂傲不羁的脚步;是树的伟岸与繁茂 ,才使倦鸟有了归宿;是春风的爱抚与呼唤,才有了小草的复苏……是您的关爱与鼓励,才使我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坚定了我信念的脚步
曾经是一位遇不到王子的灰姑娘,一只永远不会飞翔的丑小鸭。生命的底片没有了亮色,苦涩的季节,暗淡的行程。虽然有爱有梦,却不知怎样付出,有苦有痛,却又不知怎样去珍惜,去储藏,放弃吧,沉迷吧,随波逐流吧,或者去死吧……颓靡不振的一颗心……
就在那样的季节遇到了您,您的宽宏与大度,您的热情与鼓励,您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深深地震撼了我。您年过花甲,却还在用热爱生命一样的热情热爱着文学,您的意志,您的雄心,宛如一位追梦的少年。
我从颓迷中醒来,从痛苦中醒来,从灰暗的季节里醒来。于是,我看到了春风轻拂着小草,绿柳垂钓着白云,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还有孤灯下令人如醉如痴的锦绣文章,风雨中如诗又如酒的生命……懂得了珍爱生命,懂得了享受人生,懂得了热爱文字的同时,更应该热爱生活。
就这样在生命的大海里荡起了追梦的小船,扬起了信念的风帆。尽管生活中仍有诸多的不如意,不管怎样我今天所有的一切美好生活,都与您当年的诸多关爱紧紧相连。
这里所说的“您”,就是我生命旅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人——我的恩师吴战林老先生。先生已经故去许多年了,但是他老人家高大魁梧的身影;红光满面的笑容;孩童一般天真烂漫的双眸,时时刻刻闪现在我的眼前,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痴心不改
吴战林老先生,1933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七家子乡团山村。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念完当时的高小,就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由于老师热爱文学,勤奋笔耕,有文章被发表,23岁调到当时的《扶余县报》编辑部做了文艺副刊的编辑。可是,好景不长,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老师被错划成“右派 ”,下放到伊家店农场劳动改造两年,之后回到故乡又当上了小学、中学的语文老师,文革以后又被调到公社当了八年的“文卫助理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后才被调回松原市担任广电局责任编辑。
吴老师生前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俗协会会员,吉林省杂文协会会员,松原市(原扶余区)民间文学工作协会副主席。
坎坷的人生境遇,并未浇灭老人家投身文化事业的热望,老人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业余创作,先后发表诗歌、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散文达二、三百篇(首),出版了建国以来松原地区第一部诗集《歌唱新农村》(与王久昆合著)。
曾经的磨难铸就了老人家豁达乐观的情怀,许多年来,不管生存的境遇多么艰难,老人家热爱文字,投身文化事业的热情不减,笔耕不缀。
老人家一生不嗜烟酒,只喝清茶一盏,饱读诗书无数。一部“红楼”巨著,看得老人家怡然忘忧……在亲友家人的圈子里,老人家是出了名的“书呆子”,因为大家在说话唠嗑时,吴老师就在一旁静静地听,从不答言,时间长了,就有了“书呆子”的说法 ,可是如果你说的是与文学、文化有关的事,老师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并且兴味盎然,谈笑风生,警句迭出,时而欢笑,时而皱眉……津津乐道,乐此不疲……那些坎坷心酸的过往,就像是人生必经历的风雨,已经被他老人家轻描淡写地抛去了脑后,他展示给我们的依然是乐观豁达的云襟般的胸怀,不惧风雨的魂魄,以及对文学、文化的那份挚热情怀,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是矢志不渝、痴心不改……
鹤发童心
与吴战林老师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广电局他老人家的办公室,他热情的迈着大步走到我的面前,握着我的手说:“幸会,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坐下之后,他就泡了茶,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说到当时的文化氛围,老人家很是担忧,许多个很有天赋的文学青年,耐不住文学路上的寂寞与清贫都纷纷弃文从商,或者去做别的工作,民间文化这一块在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许多民间的东西急待挖掘整理,而写诗作文章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说到这里,老师恳切动情地说:“你一定要坚持创作,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要放下手中这支笔,相信付出就有收获,文化阵地是我们活在世上唯一的精神家园,早晚有一天能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这也是老师对你最大的心愿。”这也许就是我能重新拿起这支笔来的原动力吧。
我们说着话,老师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纸片,让我给他叠千纸鹤,小纸船,大雁什么的……,我一 一叠好,放在他的桌子上。老师开心地笑了,然后不好意思地说:“你在信里给我寄来的那些,我本来是想学着叠的,结果拆开来再也没叠上,后悔死我了,这下好了,再也不拆开了……”
那一天我们还谈到了《红楼梦》,老师顿时来了精神,眉飞色舞,欣喜异常,谈《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对老师人生观的影响,里面的一些高妙的写作手法,什么人物、山水、楹联,谜语,诗词,甚至宗教……还拿出了几张老人家在北京大观园拍摄的彩色照片赠我留作纪念……鹤发童颜的背后,我又看到了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不施粉末,没有沧桑,真诚的双眸,闪射智慧的光芒,看到老师高兴,我也来了精神,哎,当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一顿瞎说,老师乐得合不拢嘴,还一个劲儿的夸说好,我现在想起来都脸红,一个不知好歹的农村傻丫头,在关公面前耍了一把大刀。
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结尾是这样写的:一老一少在海滩上慢跑、嬉戏,我捡到了一颗又一颗珍珠,不知老师捡到了什么,也许是贝壳吧,或者是小虾米……老师则寄来了一首小诗: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先后畅谈四小时/ 言犹未足/ 一老一少成相知 / 谈笑自如/ 忘年之交诚为贵 / 同步诗途……

真情永在
老师还是一位多愁善感,有情有意的痴心人,老人家不止一次泪流满面地怀念自己的结发之妻。每到妻子的忌日,老人家都要悄悄的写一些纪念性的文字,然后焚烧掉。他说不要让我见笑,因为老师的结发之妻没能跟老师过上几天好日子。想当年老师在遭受磨难的时候,师母一直是多种疾病缠身,刚刚老师平反了,日子稍微好了一些,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师母却病故了。这给老师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每每提及老人家都是涕泪交流。老人家一生养育了四个子女,两个女儿,两个儿子。我认识老师的时候,这些哥哥姐姐们都已经各自成家立业。再后来,老师在亲友们的极力劝说下,又迎来了和第二位师母——孙桂芝老师的百年之好。孙师母是一位退休教师,身体健康,人也朴实善良。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老人家携手走过将近二十年的人生之旅,感情一直很好。吴老患病之后,他们在乡下买了一处房子,孙师母一直陪在老人家身边。
我最后一次去看吴老师,是阳历的九月份,农历是要过中秋节了 , 当时并不知道吴老师已经生病了 。那时,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去看吴老师了,我在中秋节之前找到吴老师,是打算和他一起过中秋节的。(其中找到吴老师的艰辛,我不想在这里说)。或者我去他家,或者他来我家,我们一起过中秋节,这都不是难办的事情。但是找到老师,老师却病了,而且病得挺重。那时老师家里是雇了一个男保姆的,因为老师个子高,体重也不轻,老师的饮食起居,师母一个人有些力不从心,而为了养病,老师当时只想呆在乡下,老师的子女又都很忙,让老人家回城,老人又不太情愿。
九月的骄阳,依然炎热。老师被人搀扶着 在院子里乘凉,看到我先是呵呵地笑了,我问道:“您还认识我么?”老师不住地点头,又夸了我几句,接着就激动起来,泪光闪烁。搀扶老师的保姆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出了我的名字,保姆笑了,说:“这个名字我也知道,吴老师时常念叨你呢,他很惦记你,说你是个好丫头。”我的泪奔如泉涌,害怕被老师看到,急忙装着跑过去看花。老师乡下房子前面是两处类似农家种菜的小园子,但是老师一颗菜也没种,而是种了两个园子的花。九月的北方,艳阳高照,清风徐来,繁花似锦,我却没能在花上找到一只飞翔的蝴蝶……
师母说老师患的是脑袋上的病,病后有些人和事都不记得了,却时常念叨我,常自言自语地说:“不知这丫头怎么样了?”
我端着水杯,看着老人家吃了药。老师说,他有点累了,想睡一会儿。我和师母便到外面的荫凉处说话。看着老师的病体,我和师母的泪一洒再洒,哭得泪人一般。我之所以没有马上走,只是想等老师睡醒后让他再看我一眼 ,我不想看病中的老师,我只记得与我喝茶,和我大谈特谈“红楼”的那个老师,那个老师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润物无声
老师自己是一位痴爱文学,热心于文化事业的人。他也特别注重培养扶植一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被老师那种热爱文学,醉心于文化事业的精神所打动。所以这些年来不管我的情况多么糟糕,我都没忘记老师的教诲,有机会就看看书,写写字。想当年只要我写出一点东西,老师都说好好好,我便傻子一般相信了老师的话,现在想起是老师有意鼓励我的意思吧。
老师自己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但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老师常常是自掏腰包买书买报,邮寄给大家。比如为了给我买一本新出版的《星星》诗刊,老师不惜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骑单车跑到江南去买,回来后还要到邮局给我寄过来。为的是让我早一日看到当时国内最新的诗坛动向,后来要不是我在江北买不到这书而去问他,我是到死也不会知道这件事的。
那时我和吴老师还没见过面呢。他只是看了我写的几首小诗,就鼓励我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热爱文字的梦想。正是有了吴老师这份世间难得的关怀与鼓励,我才不想也不敢放下手中这支笔,而像我这样的,得到吴老师无私帮助和鼓励的人还有很多。我知道的有著名的扶余籍的作家笔名叫东子的范景宇老师,还有沈树立老师,孙兆贵老师,刘晓峰老师,苏亚兰大姐……许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创作,笔耕不缀,名声渐响。还有一些人当上了诗人,编辑、记者或电视节目主持人。而所有这些老师当年无私帮助,热心培养,努力扶植的助人为乐的事迹 ,在当时都是默默奉献不被人知的……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夜里,下了一夜的小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老杜的诗: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我想吴老师就是昨夜的 那一场春雨吧,许多年前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真情,滋润了我们这些当年还有些稚嫩的 小草, 而如今,这些小草已经一碧连天,我们拥挤着,欢笑着,站立着,站成了一片青青的原野,站来了必来的一个绿草如茵的春天。我们赶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赶上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里的盛世欢歌是唱也唱不 完的,写也写不尽的。那么老师的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笑出声来吧!

清芬如故
老师走了,尘归尘,土归土,老师回归了自然。挥去腮边的泪,握紧手中的笔,扬起心中不灭的旗帜,解读老师璀璨的人生。
老师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老师是一位有着美丽心灵的人,老师也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高雅格调的人。老师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他用自己无私的人间大爱,关照、温暖了许多人 。
老师虽然不在人世了,但是还有人在怀念他,学习他,老师没有完成的事业,还有人在做,老师未尽的心愿,还有人在续写、在完善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华夏文明需要有人去传承,人间有爱需要有人去诠释。
滚滚红尘中,老师是一位心肠火热,痴爱文字,传播文化,诚心育人的谦谦君子,芬芳了一个时代 。
老师留下的芬芳还没有散去,或者说才刚刚开始,也或许老师的心情是不要人夸颜色好 ,但是那遮挡不住的一股清芬之气,正氤氲着一点一点弥散开来。老师曾经是雨露,润泽了许多干渴的心灵,老师也将化为泥土,最终是零落成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12—4—26
作者简介:
田雅芝,女,汉族,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市得胜镇得胜村,农民。曾在《作家》《松原日报》《北斗诗刊》《松花江》《松原文艺》《闪小说选刊》《哈达山诗刊》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散文入选《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荣获松原市第五届查干湖文艺奖。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