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丹青妙笔尽显非凡气韵——访中央美院资深教授、著名画家爱新觉罗·鸿钧先生(上)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丹青妙笔尽显非凡气韵
——访中央美院资深教授、
著名画家爱新觉罗·鸿钧先生(上)
写在前面的话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许多关于著名国画家金鸿钧的各种资料,这里边也有众多的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评论,有的评论他的画意境深远开阔,情感熔铸笔端;有的评论他在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精神上有过人之处,并使工笔重彩的艺术手段更为丰富多彩;还有的评论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其工笔花鸟功底深厚,写意部分博采广收,相得益彰,还有的把他的创新特点归纳为“形真、境阔、意新”等等。
与中央美院资深教授、著名画家爱新觉罗·鸿钧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面对各种媒体的介绍及众多名家大家的评论,纵观金鸿钧那一幅幅大气、静雅、脱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作品,怎能不令我对金鸿钧先生产生强烈的采访欲,而这种强烈的采访欲怎能不源于金鸿钧那深厚的功力、深远的意境、浓烈的情感和美好的追求。
于是,在一个初春的上午,我走进了他的工作室,专门采访了这位当代著名的国画家金鸿钧先生。
金鸿钧先生虽已年近八旬,但仍神采依旧,气度不凡,初次相见,金鸿钧给我留下了性情秉直、为人热情、大度豪爽的印象。就是这次短暂的交流,他向我讲述了他这些年走过的路,他的艺术人生,他的艺术追求。
多彩的人生 不懈的追求
金鸿钧先生若有所思地告诉我:1932年,载涛主持续修了爱新觉罗宗谱,他们家在丙卷。他们家上溯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这一支的,他那里有详细的家谱。金鸿钧说:他生于1937年,没有赶上,但家谱有自己哥哥的名字,他叫秉彝,“秉”字是跟他大爷家的孩子一块排下来的。他这个哥哥3岁就病死了,父母觉得他们再按“秉”字排不太吉利,于是从他开始,后头的几个弟妹就都叫“钧”了。
金鸿钧还告诉我,他家的坟地在现在的北京化工二厂那一带,挨着多铎的坟。豫亲王这一支到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12代了,在200多年间分出了很多小支。他爷爷裕昆35岁就故去了。父亲抗战期间去了南方,55岁时也故去了。
金鸿钧的父亲叫金汝扬,他曾考上辅仁大学,但只上了一年,因为生活实在困难只好退学。退学后,他在河北省政府做书记员,抗战时随着省政府去了南方。父亲很喜欢乾隆的字,他把乾隆写的很多碑和刻石都拓下来。金鸿钧小时侯家里还有很多。父亲也喜欢画画,在天津和北京画过电影广告。解放后,父亲在历史博物馆、北京展览馆当过美工。1960年患半身不遂,1964年故去。
抗战胜利后,金鸿钧父亲回到北京,那年他只有9岁,父亲指导他每天临帖。他父亲在家也总是写写画画,这对他和弟妹们影响很大。金鸿钧在北京五中上学时参加了美术小组,这个小组里的10多个同学后来都成了专业画家。那时,辅导他们的是郑宗鋆老师,老师教他们素描、写生、搞创作,还不定期地办展览。在郑先生辅导的这3年里,金鸿钧收益很大。1953年考高中的时候,郑先生极力鼓励他去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并为他报了名。经过考试,金鸿钧被附中录取了。当时金鸿钧在五中文化课也很好,学校保送他上高中。听说金鸿钧考上了美院附中,班主任老师觉得太可惜了,不同意他去,把初中毕业证书也给扣下了,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上高中然后考大学。不过,金鸿钧还是决定献身于美术事业。
金鸿钧说:在附中上了4年学,当时完全按苏联的教学方法,上素描画一个头像就用40多节课,搞得很细。这对金鸿钧现在搞工笔花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附中这4年里没有分科,什么都学。学校里也有兴趣小组,金鸿钧参加的是国画小组。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金鸿钧对国画总是有一种亲切感。
附中毕业后,金鸿钧考上了美院国画系。当时系主任是叶浅予,教他们写意花鸟的是李苦禅,蒋兆和教人物白描。1959年,李可染先生带他们到颐和园写生两个星期,每天吃住在一起,白天画画,晚上讲评。金鸿钧他们这批学生很幸运,正赶上这些老先生当年都是40多岁的壮年,金鸿钧跟他们学到很多东西。
金鸿钧告诉我说:国画中,他更偏爱工笔花鸟。俞致贞先生和田世光先生给他们上工笔花鸟课,当时金鸿钧的成绩比较好,受到两位恩师更多的传授。1961年,美院国画系分成3科:人物、花鸟、山水。金鸿钧选的是花鸟科侧重工笔花鸟,当时只有他一个人选工笔花鸟。1962年毕业,金鸿钧成为中央美院第一届花鸟科毕业生。
毕业后的金鸿钧被留在美院附中教课。在附中教课的第二年,因为要金鸿钧教山水,他和另一个老师到溥松窗先生那里进修了一年的山水,每星期金鸿钧他们到他那里去一次。金鸿钧他们边学边教课。那年金鸿钧画了一张青绿山水《颐和园之春》,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作年画印刷出版,1965年再版了一次。
1964年正赶上搞“四清”,金鸿钧到河北省遵化待了一年。1965年,他带着学生到延庆搞“四清”,又待了一年。“文革”后期,工作组让他留守学校,负责照看学校里的家属。在这过程中,金鸿钧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基本上没受什么冲击,也没有把画画丢下。1974年美院缺少教国画的老师,就把金鸿钧调到了美院。
1976年这一年,金鸿钧创作了一幅《万紫千红》,参加“北京市山水花鸟画展”。以后到南方9省巡回展出,华君武先生把金鸿钧这幅画推选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13次巡回展,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展出。国内10多家出版社印刷发行了这幅作品,总数有几百万张。
金鸿钧讲道:1979年,他和潘絜兹先生等7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后来他任画会的副会长、名誉会长。
时间到了1983年,金鸿钧开始写教材,最先在《北京工艺美术》杂志上连载,经过多次补充修订,199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列为重点书目出版,书名是《工笔花鸟画技法》。此书到现在先后再版印刷8次,共达8万多册。这本书在传统技法与基本知识方面,收集总结了老一辈画家于非闇、陈之佛、田世光、俞致贞、张其翼、孙其峰等人的论述,并且查阅大量古代画史画论加以系统整理;在论述写生创作方面,主要以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为主,吸收同代中青年画家的创作经验,论述创作过程中构思、构图、造型、笔墨、色调等方面的规律,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法。这本书在美术界受到欢迎,出版不到一年就再版、三版。
金鸿钧颇有兴致地说:在花鸟画创作上,他追求山水和花鸟结合,工笔与写意结合,双勾与没骨结合;运用积水、冲色、拓拍、揉纸、撒水等多种技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名信卡集《金鸿钧工笔重彩花鸟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金鸿钧画集》。1993年,荣宝斋出版了《金鸿钧新作选》。近些年来,金鸿钧创作的多幅作品分别被国内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有《万紫千红》《锦绣前程》《雨》《晨》《芦塘野趣》等8幅作品。此外,还有多幅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伊朗、加拿大、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并收藏。金鸿钧创作的《繁荣茂盛》《春色满园》《生生不已》《榕根》《石壁榕根》5幅作品曾7次获奖,其中4项是全国性大奖。
到了1989年金鸿钧受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公司的委派,随“中国工笔画展”到印度讲学。1992年受中央美院的委派,赴日本东京东洋美术学校讲学,讲学期间还在朝日文化中心开办了讲座。
采访中我得知金鸿钧有两个孩子,都是学美术的,并且业绩不凡。大女儿叫金纳,生于1969年,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她主要也是画工笔花鸟;老二是儿子,叫金瑞,1997年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主要画工笔人物画。
是的,多年来,金鸿钧坚持不懈地探究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之路,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借鉴中外美术精华,在技法上采取新的处理方法,大胆运用积水、冲色、拓拍等技法,创作出一批有新意的工笔花鸟画作品。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贴切地将他的创新特点归纳为“形真、境阔、意新”。2001年他创作的《落叶归根》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人们看到这幅画在构思、构图、技法上都有创新,特别是他运用天然矿石燃料,使画面色彩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
我们注意到,有关媒体的资料高度赞扬金鸿钧写意花鸟在体裁方面颇有讲究,称他选择了欣欣向荣的牡丹,热烈火红的凌霄,姹紫嫣红的杜鹃,团团簇簇的紫藤表现今天的文人情怀,这是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情怀,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画人心迹的自然流露,也必将他们内心明朗健康、丰富生动的情怀诉诸笔端。有人说金鸿钧在写意花鸟画的审美趋向上,认同潘天寿的雄强开阔,认为潘先生是真正从吴昌硕个体化的雄浑走向了社会化的雄浑。他尊崇潘天寿先生,但是他所追求的明丽却有别于潘先生的雄浑。这里的共性在社会化,在于以作品反映大时代的健康气息。对此我颇有同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