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笔耕墨耘数十家 风霜雪雨成大家——访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中)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张世简颇有兴致地说:1948年初,早已看出堂弟世简有画画天赋的张书旂开始动员鼓励张世简走出去求艺,开阔画路。求之不得的张世简便在堂兄的介绍下先来到苏州美专。已有相当水平的张世简,对美专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氛围不甚满意,有些教师的水平还不及世简这个学生画得好,所以,张世简决意离开去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离开时,好多平时以张世简为师的同学都舍不得他走,老师也曾一再挽留,并许诺两年后毕业就可留校任教了。 与时任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张世简一一谢绝后,于下半年便转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班学习,这里不但名师云集,亲得陈之佛、傅抱石、黄君璧、张书旂等诸大师授课,且学生水平也高,令求艺若渴的张世简大开眼界。当时,张书旂、诸闻韵、潘天寿、吴弗之、张振铎5个人组织了一个名曰“白社”的艺术沙龙。受此启发,张世简等6位同学也组织了一个名日“墨社”的沙龙,6个人挤在一室谈笔论墨,好生痛快。然而就是这个当初谈画论艺的“墨社”竟成了后来“文革”期间挨整受批的材料了。这真是福焉祸兮,福祸相生矣。 张世简先生讲诉道:时间到了1949年,政局初定,张世简同另一堂哥由老家取道省城杭州,原本哥俩个是商量好一道报名参军的,可来到杭州后,张世简被西湖艺专(现中国美院前身)的招生广告吸引住了。一年前堂兄张书旂二次赴美国前对他深情的嘱咐又回荡在耳边:“我走后希望你到杭州去学潘天寿、吴弗之先生的笔墨技法,探求更深的造诣。然后去日本学些日本画,美国的大门我已为你开着了,你要好好学习。”这使对中国画情有独钟实难割舍的张世简最终放弃了与堂哥一道参军的想法,以优异成绩考人西湖艺专。 师从潘、吴二先生后的张世简,基本功更加扎实了,既吸纳了潘、吴的用笔雄劲,笔墨多变;又保留了张书旂的家风,造型严谨,清新秀丽。 1951年7月毕业时,正值花鸟画这一画种不被看重的时候,张世简被分到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所属的幻灯厂从事美术工作,1953年又被调进北京的幻灯厂。在幻灯厂 张世简举例道:1956年元月份为了画梅,他特意到苏州安福上官山村的香雪海去体验、欣赏梅花,看到了千株万棵的梅花芬芳斗艳地开放在丘陵山隈之中,早春的寒风带着清香,使人欲醉。他认真地欣赏了梅花的结构,色彩,穿插等等的美。画了很多写生稿子。记得有一个不平静的夜里,狂风暴雨,肆虐了整个山村,他怎么也睡不着了,想着明天的梅林,必然是落英满地,枝残树倒,一片惨状,催人泪下。第二天早晨,风停雨止,晴空万里,张世简急不可待地开门出去看梅,谁知梅花依然挺立朵朵争艳,怒放枝头,晶晶余雨还留在花朵上,真如贵妃出浴莹莹可爱,精神别具,美不胜收。 这使他以万分敬慕之心痴对梅花而神往。啊!梅花!你真是铁骨冰心,傲霜斗雪,依然挺立在风雨的威严之中,此后他对梅花的认识就不同了。写生不重形而重神,从感性的认识深入到理性的认识上了,直到现在,张世简只要提笔画梅,总是抱着崇敬的心来表达出梅花的傲骨冰肌的精神。 张老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给沉闷的花鸟画平添生机。1956年,北京市举办青年画展,张世简画了几幅花鸟画参展,其中一幅《松鹰图》获得二等奖,并得奖金100元。发奖时,一位老画家握着张世简的手深情地说:“以后的花鸟画靠你们了。”事后,张世简得知,那次评奖,只有人物画才有资格评一等奖,花鸟画只能屈居于后。
不久,陈半丁老人派人找到张世简,正愁无缘相见的张世简喜出望外,立即挑选了几幅作品来到新帘子胡同拜望仰慕已久的艺术前辈, 亲聆陈老对花鸟画的论述。陈老嘱咐张世简不能把传统丢掉,对张世简的画倍加赞赏,临别时,还特意将张世简的画留下题字。他在一幅《松雀图》上的题跋曰:“种树种松柏,交友交君子,松柏有古心,君子可始终。”由此可见老前辈对张世简的器重与厚望,自此,张世简经常出入陈宅请教笔墨并被列为上宾看待。
张世简还告诉我说:既是同乡又是前辈的吴弗之先生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他说,吴弗之先生是我的同乡,是我尊敬的老师,1962年我去杭州看望他,同时我向他求画,他边说:“没有好画,不能送你呀!”他边拿出一大卷画说:“你挑挑看是否有你要的。”我挑了两张小品,画得好极了。他即提笔在画上给我题了“涂抹之作,简棣携去,撕烧之可也”。我见了,敬佩之心,油然而起。吴先生德高望重,画坛师首,这样的大画家、老教授如此自谦真使晚辈受之有愧,吴先生真是我们美术界的楷模。
张老若有所思地讲道:他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冠以厂里最大的特务、反革命揪出审查批斗,性情刚烈的张世简实在难以忍受,他艰难地亦是勇敢地选择了结束这生不如死的生命。他双手扑向红红的电炉子,但因电压不够,没能向他设想的那样可以触电身亡。至今那双被烧灼的手还留有深深的疤痕。触电不成,他又想到传统自杀的上吊,可关他的屋子没有绳子,他就解下裤腰带,可能真是应了那句天不绝人天意不可违的古语,裤腰带也断了,命不绝。两次自杀不成,被投进看守所关押6个月后无罪释放。
谈到这里,张世简有些动情地说道: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978年,文化部受命组织成立以老画家为主的创作组,一是抢救被冷漠多年的传统中国画,二是把分散在各处的老画家们集中起来提供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如李可染、李苦禅、石鲁、李琼玖、刘继卣、许麟卢、秦岭云、黄胄等,张世简、周思聪、石齐三位年轻画家也被第一批吸收进来在一个小组里,这对于大难不死的张世简的创作又是极大的促进。
张世简说:朝夕与老画家们相处,亲眼见他们用笔运墨。就在这年的画展上,各画种一齐登场亮相接受社会的检验。张世简的一幅参展小画《小鸡月季》被华君武看到了,大加赞赏后找到了张世简说:“你的画要到国外去展览。”此后,在中央美院附中楼上的一次“向国务院汇报画展”中,时任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的陈叔亮先生也在张世简的作品前驻足良久后找到张世简说:“来工艺美院教课吧,这里会更适合你的发展。”
对于这次机会,张世简决意不再放过,作为幻灯厂的元老,他确实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已经50多岁,画写意花鸟画的他,从目力上又确感不适宜画那又细又小的幻灯片,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种多年游离于美术圈之外的感觉,他渴望置身于更具艺术氛围的环境,更有利于花鸟画创作与发展的环境。但几个月过去了,仍无消息。一次,同学袁运甫见到他问,学院已同意调你来,怎么几个月都没听到你消息呀?张世简一听,料定准又是幻灯厂不放,便忙赶回厂里去与领导理论。甚至放弃工龄和辞职也在所不惜。又经过一年多的据理力争,厂领导班子终以四票赞成、一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张世简的调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