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渐浓处,又见中秋圆
文/耿国新
中秋明月寄相思,游子萍羁共此时。后羿凝愁窥广殿,嫦娥锁黛伫瑶池。归心无计空悲切,衷曲难书方恨迟。千里婵娟谁与共?魂消几度断肠时。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团圆节等,节期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年年中秋,岁岁月明,天上人间,共此良辰。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在这天,朋友相约赏月、扎灯笼、猜灯谜,非常快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据记载,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中秋节也就因此慢慢形成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另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也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纵观历史,晋朝也有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太普遍。尤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还不是很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在部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如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是有关节令食品的描写;又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
明清时期,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蕴含的世俗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百姓们供养“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记载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一书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现在,每年到了中秋时节,家家户户显得格外的热闹。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例如舞草龙、砌宝塔等特殊的习俗。一些少数民族在中秋节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朝鲜半岛、越南 、新加坡、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的人民都会在这一天举行一些独有的庆祝活动,对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都显得十分的重视,在阖家团圆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中秋之夜,夜空澄净,星疏月朗,一家人团团围坐,食月饼,饮美酒,赏明月,话团聚,天伦之乐融融,为人生一大乐事。中秋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月圆时刻,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并且通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也增进了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民族认同,具有深远意义。把酒遥相祝,愿汝享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秋日灿烂,大雁南成行;秋山尽染,菊黄丹桂香。秋实累累,果熟花芬芳;秋月朦胧,欢声笑语长。月圆饼亦香,酒浓情也长。佳节思故乡,天涯比邻强。花好月圆时,真情莫相忘。因为空中那一轮皎皎圆月,人们常将它当作团圆的象征,中秋寄寓着美好,撩动着人们的情思。恐怕再铁石心肠的人,到了中秋节这一天,都可能会有所触动。尤其是在今天这个迁徙如潮、漂泊为常态的时代,中秋便与乡愁联系得更为紧密相造。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描述中秋的诗篇
中秋月二首
唐代 · 李峤圆 魄 上 寒 空 , 皆 言 四 海 同 。安 知 千 里 外 , 不 有 雨 兼 风 ?
唐代·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代·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代·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中秋月·中秋月》
明代·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
宋代·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宋代·陈著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平分秋色一轮满,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仲秋初月,天涯海角共赏,桂花美酒一壶,幽幽的夜色是张幕,我的星愿不可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觉中,泪水滴落在中秋的银色之中,犹如夜色绽放的烟花,绚丽却难以封存,只有残留的余温,相伴啜泣,在流动是夜色中,有谁相知,点滴镌刻的磨痕,谁在那里,驻足长留。
作者简介:耿国新,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原企业局人事干部,本人性格随和,喜以文自娱,喜欢诗词格律。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辽宁文学,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中国凤凰作家网,以及大型网络平台等诗刊杂志发表作品,现为凤凰作家网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网诗词版主,中国凤凰作家网诗词版主,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文学大赛多次荣获奖杯,系桃李传媒常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