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直受北京广播电台体育台邀请谈中国的节日、节气及节庆体育文化,特别是向听众朋友介绍各地的节庆体育形式,让北京听众朋友们了解各个地区都有哪些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节庆体育活动。
在聊一些节日中,还特别喜欢介绍云南丰富的节庆体育文化,如本人调研过的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江城三国丢包狂欢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弥勒阿细跳月节、瑞丽中缅胞波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文山花山节等,但由于自己的节庆田野有限,还有许多节庆活动没有得以了解。
在前不久的第五届体育人类学年会上,王钧教授将她的新作《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研究》送给我,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书名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自己不能前往调研每一个节庆,从相关著作了解也同样丰富自己的节庆体育文化认识。
会后,利用几天的时间进行翻阅。阅读该书后,也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我国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本书作者将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深描式的民族志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和揭示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与少数民族体育的关系,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决策建议。
并且,作者在书中利用了图文、数据表格、对话形式,使得本书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团结友爱,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表现,是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庆体育是在特定日子或区域中,为满足中华各民族群众身心需要且具有教育、娱乐、健身、休闲、交往、交流、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明显体育文化特征的活动。王钧教授出生于云南红河地区,随着西方节日和娱乐方式的出现,部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正逐渐被大众淡化。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与其他多族互动也在发生着变动,民族节庆不仅吸引多民族群众参与,且与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关联性。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日很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村落社会的变迁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空间具有影响,在村落社会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每到节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但若随着村落社会的变迁,场域空间受到了影响,原来为人们搭建好的场域也会发生变动甚至消失。红河流域部分地区海拔高,也有部分地区海拔很低,人口众多,少数民族种类众多,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人们创造出许多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也有许多体育项目是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
在红河流域地区少数民族节庆有着众多体育活动,比如射箭、摔跤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哈尼族的磨秋,节庆中活动的仪式叫做“矻扎扎”,虽然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承受着许多外来文化输入的压力,但还是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部分,这也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
读完《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研究》一书后,对红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体育、节庆体育、体育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改变;文化自身具有自我生产与更新的功能,文化空间的变迁是一种有意识的变迁;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与族群认同相互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是多元结构的现实存在;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新兴节庆体育是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优良延伸;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空间的变迁和乡村振兴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
王钧教授的著作不仅彰显了作者学术造诣深厚,也体现了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独到见解。
作者: 韦晓康 (中央民族大学)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