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乡党委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递到父亲手中时,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泪里浸满着对伟大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感恩。父亲只是千万基层干部中普通的一名党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表达不了豪言壮语,直至我步入中年,每当遇到挫折困难时才读懂父亲的不易,也使父亲在支言片语中闪烁的人生哲理激励着我走好每一步人生道路。
1984年9月,我考上了州级高中。通知书拿到的那天父亲从几十公里的工作地连夜赶到家里,他的那种高兴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他说,我为村里争了光、为家族争了光。父亲出生于1941年,也是动荡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苦难的父亲读完小学四年级就当上了生产队里的会计。正源于他有着勤奋好学、老实憨厚的劲儿,小学四年级水平在我们贫困的傈僳山寨来说是一名堂堂正正的读书人了。村头村尾那家红白喜事他要去张罗、去帮忙。久而久之,他在老百姓心里地位高了,威信有了。父亲没有文化,他的简历里写的是高小文化,以前我看到“高小”两个字,我不知道其内在含意,现在我才明白父亲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无论多艰难让孩子上学是他的高贵追求,这种决心和勇气从没放弃过。在那个年代,书籍是贫乏的。在这样一个路不通、电不通与世隔绝的山沟里的老百姓来说更奢谈不上读书会改变什么?他们无从敢想。他们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产生活模式。孩子考上县城民小、初中,多数以家境困难为由导致孩子辍学,本来在山村里出来一个聪颖的读书娃是非常不易的事,但祖辈的一时糊涂毁了孩子的一生。看到这一切父亲非常困惑,但他用尽多少语言无力改变这一切。父亲决定要改变村情先从改变自家开始,把我们一个个送到县城读书,我们几姊妹也没辜负家人的期望和苦心,陆续考上了中专、大学,找到稳定的工作。这使老百姓恍然大悟原来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能改变祖辈几千年延续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生活。在我的记意中,为了供我们几兄妹读书,父亲常穿着洗得发白的一套青色中山服和一双解放鞋,甚至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裤,当时看来与他是一名乡镇领导干部完全不相称。

多少年后,当我步入为人妻、为人母的行列,才懂得什么是夫妻和睦、相濡以沫。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是双方父母首肯的媒妁之言,记得外公外婆在世时常讲给我们父母亲的结合故事。那年我姑奶唯一的在村公所当干事的独儿子在一次火灾事故中由于救百姓的财产而牺牲。双方家族协商让我父母亲组建一个家庭共同来照顾年迈的姑奶。这样,相互间从未讲过一句话的他们生活在了一起。父亲在几十公里以外的村里上班,工作任务繁重几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母亲一人的身上,母亲白天为全家人的生计要去争公分,犁地搬石劈柴等男人的活路全靠着她,回来又要直面饿得哇哇直哭的幼小的我们四兄妹。母亲说当时寻短见的想法都有,幸好这时亲戚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没留下更多的父爱,父亲来去匆匆,有时我们把父亲的模样都忘了。我现在还常常想起开始懂事时发生的事。父亲回家经常是第一天回第二天走,为了赶时间他常常连夜洗衣服,只要他一回来火塘边就没处安宁,他用竹杆架起的挂衣架摆在火塘周围,把刚洗好的衣服挂满,第二天把洗好烘干的衣服一穿又走了。童年发生的这种景象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常常这样做?直到我们懂事时才知道,父亲勤俭节约,为了供我们几姊妹读书,真舍不得为自己买一件像模像样的衣服,一心扑在了工作,真的没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不是他不想。母亲没走出过山沟沟,是地道的傈僳族妇女,没进过学堂,更不用说识字,连学名都没有。但她毫不怨言,孝敬老人、抚养小孩、邻里团结、勤俭持家在她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职责,她继承了傈僳族妇女的传统美德。她把一切的艰难和心酸埋在了心底,用爱支撑着这个家,为父亲安心工作付出了艰辛、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父母没有过海誓山盟,他们是父母包办的,他们相互包容、忍让、理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对方的挚爱和忠诚。从我们懂事起,没因家庭琐事在我们面前发生过过激的矛盾行为,父亲回到家就忙前忙后,劈柴、修农具、补篱笆、种菜园样样能做,从小给我们树立了创造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为母亲做着能做的活,尽量为母亲减轻一些体力负担。父亲努力的工作着,他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的信任,后来走上了乡镇领导的岗位,对儿女们和母亲的爱倍增无减,无论职务升迁、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地道农村妇女的母亲不离不弃,倍加体贴关怀,给我们创造了温馨、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给我们指明了幸福婚姻的心理坐标,原来只要用心守护着,文化、地域、民族、贫富差异都不能也不会成为婚姻的绊脚石。直到现在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父母都要坐在一起,母亲都习惯了父亲为她夹的菜。后来,儿女都成了家,父亲让母亲跟着我们到城里帮关照孙子孙女,父亲说,现在他退休了就让他来承担家里的体力活,母亲一生受了很多的苦,现在应让她享享清福了,就让他来弥补上半辈对母亲欠下的债。
父亲革命生涯中,由生产队的会计到乡镇领导,是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他没有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个年代,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不是吹捧出来,而是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干出来的。他常年奔波于故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衣兜里有一小本子从不离身,那本不起眼的本子里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那个村、那个大队、姓名、家里有多少人口、子女上学情况、家庭有几头牛、几只羊、几头骡、几只鸡、年经济收入等数据,向县里来的领导汇报全乡的情况能做到一字不误。正因为他能深入百姓、深入基层,对所辖区域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在分配各种资金项目时真正能覆盖到最贫困的老百姓。那年,我被选派到乡镇工作,碰到一位曾经跟父亲一起在乡镇共事过的干部,他说,你父亲是一名实实在在为百姓谋利益的基层领导干部。他感叹,现在这个时代更要传承和发扬老干部一心为民的朴实思想。他回忆,有一年夏天,在随父亲下乡调研的路上,在下着倾盆大雨的傍晚,路过一村子时,他们看到有一家百姓正在田边保护即将被水冲刷的农田,被大雨淋湿了的衣服间看到百姓瘦弱的身躯,父亲顾不了自己是一名领导,马上挽起裤脚,走到田里,拿上锄头与百姓修挖排水沟。离开时百姓握着父亲的手哽咽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知道这几年区里狠抓农业生产,但“靠天吃饭”的现状没得到根本的改观,老百姓的收入微薄,他心痛。回乡后,他召集乡政府专门召开农田水利建设会议,依靠上级的物资补助,自力更生,解决田间渠系配套建设。还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曾讲给我们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到离乡镇有十多公里的傈僳族山寨调研,他无意中走进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户家,在阴暗潮湿的木楞房里见到了一名90多岁的老人,由于家境贫寒,老人除穿了一条麻布裤子外,无衣服无被子,多年在火塘边起居,火塘旁支起的木板被磨得黝黑“包浆”,正如一个常年生活在荒野的原始人出现在村里。父亲惊呆了,解放这么多年了,我们傈僳族同胞还有人生活在这样的贫困状况。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披给了老人,老人伸着大拇指连连说,他在入土之前终于见到了“毛主席”,父亲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我到城里上学放暑寒假回家时,偶尔会走进父亲在单位的卧室,一张木床,床上垫着用羊毛编织的一床毡子和薄薄的床单,一张阵旧的桌子和椅子,门背后有一个由钢丝简单扎成的洗脸架,窗台上放着一堆书籍,床角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书籍有文化宣传方面的、有手写印刷的县里下发的抓农业生产的文件、毛主席语录、党章、新华字典等。原来,父亲在做完白天繁重的工作后,夜里还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种知识。因为他内心承受着自己文化水平低赶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给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困惑。1994年我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也可以为父亲承担一些供弟妹读书的经济压力,加之父亲身体逐年欠佳,家人劝说父亲早一些退休。退休那天他拿到2万元的建房补助,还清因子女读书的借款后,买了四套餐桌,加上几箱书和行李就回家了。家人为庆祝父亲光荣退休,准备了几桌菜邀请了村里年长的老人,父亲从退休金中拿出大部分钱看望了60岁以上的老人。那天他喝了许多酒,父亲那种高兴劲、身上重担卸下来后的彻底放松、自在、喜悦的情景至今浮现在眼前。母亲说,父亲工作了30年,退休时一无所有,两袖清风,他用退休金买回来四套餐桌,就是怕村里调侃他,至少单位送他回来时要有一些面子。父亲常说,我们三兄妹分别在省城大学、州级中学、县民小读书,每月要给三个孩子按时汇款,在当时社会倡导“万元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次有一位同事嘲讽他,说父亲是一名领导干部,问家里存了“几万元”,父亲很有底气的回了一句“存了3万元”,省城、州府、县城各1万。父亲坚信这样的日子总有一天会过去,自己的孩子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和苦心。父亲的决策是正确的,“腰缠万贯不如送儿上学堂”,如今人世间有多少故事也演绎和印证着这句话。

父亲退休26年了,任何语言和办法都无法阻挠他用辛勤劳动和汗水换取幸福生活的脚步,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做苦活了,每月有国家发给的退休工资,让他闲下来享享清福,但无人能劝得动他。如今,房前屋后种满了重楼、芹姜、天麻等药材和众多蔬菜,还养了许多猪、山羊等牲畜,三十多年前他种下的苹果、木瓜、核桃等果树硕果累累,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头把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每天忙这忙那,日子过得很充实,没一丝疲惫的感觉。每年春节在外工作的儿女、儿媳、女婿回来,儿孙满堂,那时是他最幸福的日子,他领着大家去参观药材基地、粮仓、畜圈,介绍着家里全年粮食产量、经济收入和明年的生产计划。
父亲如一座山,在狂风暴雨中坚强的站立,为家人抵挡了所有的风浪;父亲如一条河,涓涓细流把爱和温暖流进山区百姓心间,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们至今念念不忘;父亲如一盏灯,悄悄给艰难困苦中的群众带来光明和希望。虽然他至今没留给我们多少物质财富,但他人生轨迹中闪烁着的坚韧、朴实、善良、正直、勤劳的品格激励儿女们走好每一步人生路。他是一名真正的大山汉子,也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小时候不懂事,对父亲有太多的误解,如今读懂了父亲,感觉欠父亲的实在太多,父亲的高尚品格是我毕生遵循的脚步,父亲平凡中透出的精神和气节,是儿孙们前进道路上的明灯。
作者:余桂芬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