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黄酒 永远的回味
作者: 阿根有
今天,欣闻代县要打造黄酒之都,欣喜之余,不由想起一件往事,作文以记。
酿酒业在代县堪称历史悠久,古时候就有“代酒”之称,宋朝张臣之《酒名记》中就有“代州金波又琼酥”的记载。金代名士、礼部尚书赵秉文曾在其《代州书事》中写到:“金波曾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到明代,古城酿酒业渐趋发达,酒家曾于西大街建“酒仙庙”,明清之际道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曾制药膳《八珍汤》以黄酒作引以养生。清代、民国年间,除民间个体户酿酒外,代县城镇的“陆成行”都设有“缸房”,主要产品是烧酒、黄酒两种。代州黄酒尤其出名,时称“代州黄”,亦为“南绍北代”历史名酒,此酒色黄似金,温和醇香,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之功能,中医也常用黄做药引。
记得小时候,1972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冷飕飕的,不知那时是我穿的少,还是天太冷,反正是湿手千万不能拉门把手,只要一触及,手指就会被门把手粘住,走在路上的行人决不会慢腾腾从容地在街巷里“闲庭信步”,人们出门时总会捂的严严实实的,男人们戴个棉帽子,女人们围个花围巾,有绿的、有红的、粉红的……女人们这样一围围巾,便点缀了冬天的景致,尤其在那白雪皑皑的雪地里,她们本身自然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天气,我家所在生产队年终分红时,一个工分分红0.12元,总算账,我们家由于人口大,劳力少,非但没有拿回多少钱,差一点儿除去人均口粮后倒贴钱。眼看进了腊月要过年,连买糊窗户纸都没有钱的父亲很着急,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辛辛苦苦在生产队劳作一年,由于正好这一年是多少年未遇到的大旱之年,尽管那时的口号是“人定胜天”,全队男女老幼齐动员投入了“抗旱保丰收”,但最终也没有摆脱大旱导致的粮食歉收的年景。所以,我父亲只能怀揣千万个不忍骑自行车带着全家仅有的30斤小麦进城到校场市场上粜麦子换钱,置办过年物品。
就是这一天,由于天气特别寒冷,我父亲穿的单薄被冻的患了伤寒病,一病就是两个星期,母亲虽每天无微不至侍奉着父亲,熬姜汤、拌拌汤、请医生、买药、解中药……但父亲的病一直不见起色,每天出汗时是大汗淋漓,有时又战战兢兢,或发热、或恶寒,有时还剧烈头痛,这些病症看在妈妈的眼里,急在妈妈的心头,她到处寻医问病,愁云笼罩在母亲脸上,一家人真是一筹莫展。
有一天上午,有一个邻居巧巧领着一位老先生进了我家,她说:“叔叔婶婶,我们在街上走着,碰见这位老先生,他在问路,闲扯中,老先生得知了叔叔患伤寒病,他说能看好叔叔的病,所以我给领回来了。”我母亲一听巧巧的话,连忙迎接并把老先生带到我父亲面前,一阵望、闻、问、切后,老先生说“发热无汗而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这病确实比较难缠,应该属于伤寒病,这几天是不是有身体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的症状?”我妈妈回答说“老先生号脉真准,确实如此。”老先生说“我给先开一方药,按我的吩咐吃上三副,看看如何?”
老先生的安慰让我母亲焦急如焚的心灵稍有慰藉,赶紧拿出存放多年的内蒙砖茶,沏上一壶,另外把仅有的不足二斤白面取出一半儿,和面、煮鸡蛋,忙不停地为了给父亲看好病,婉言相留,急切的心情流露的一目了然。只见老先生摊开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我不认识的几行字,最后,老先生把笔一搁,说“我开的药需要几两地道的本地黄酒,不知你们有没有?”“这可不是我想喝,而是要做药引子。”我母亲从来不沾酒,她也不知道从哪里找这地道的本地黄酒,所以,母亲一时语塞,没有作答。此时此刻,正好我的祖母过来看望我的父亲,祖母抚摸着我父亲的额头,望着我父亲问道“今天好点儿没有?”没等我父亲回答,我母亲连忙答到“今天稍微吃了点饭,但这么冷的天,还是出汗不少。”我母亲说着,就一指那位老先生道“这位老先生就是房后面巧巧在街上遇上后,给领回来的公社卫生院里的席大夫。刚才给把脉看了,开了三副中药,需要地道的本地黄酒做药引子,可我也不知道这地道的黄酒谁家有?”祖母接过我母亲的话,转向席大夫说“正好我有点儿自己去年酿的黄酒,不知能不能用?”席大夫说“拿过来看看,只要你用黄米酿的就行。”
祖母赶紧取来让席大夫看了看,只见席大夫倒在碗里抿上一口后说“看上去黄酒色泽金黄、清晰透明,感觉甘甜适口,味道鲜美,是上等黄酒,能用。”席大夫又说“我们代县黄酒具有补中益气、提神御寒,舒筋活血、平肝舒气之功效,除了人们用作烹调料酒、经常饮用外,我们中医也常用为药引。药王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都有过记载‘黄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同血脉’,中医认为代州黄酒以黍米为主要酿酒原料,所以性热,宜行药势,活血通络,散寒怯风……”祖母很惊奇地说“原来咱们的黄酒还能治病呀!”后来,经过母亲给精心解药,再配以祖母拿来的黄酒做药引子,我父亲的伤寒病不到一周已大见好转,父亲喝药后第三天就能起床,一星期后就能出院晒太阳了,服了三副药后,又请席大夫来家中给诊脉,席大夫吩咐“这些天病情大见起色,我看你康复的比我预想的效果好,这全是用黄酒做药引子的功效,所以见效快。今天又开两副,还是用黄酒做药引子,头料和二料一起匀开,每天早晚服即可。”
父亲的病日见好转,全家人都很高兴,祖母把她那存酒坛子一块儿给搬了过来,又经过一周的悉心调理,我父亲完全康复了,我们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全家人见证了黄酒做药引子的神奇功效,病愈后的父亲专门去公社卫生院当面感谢席大夫。正巧席大夫那天有闲暇,在我父亲对席大夫“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真诚表达谢意后,席大夫讲到“自古以来,黄酒在中医看来,它非但是饮用酒,而且在中医治病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席大夫接着说:“你得的是伤寒病,这种病是一种常见病,不好治。主要表现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体温高,有的是大汗淋漓,严重会加剧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病症,病程很长,治愈慢;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咱们代县黄酒,主要原料取自本地北半坡的黍米,由于昼夜温差大、风大、半干旱,黍米生长期长、光照时间充足,粘性大、糖分高、色泽金黄,酿造的酒广受客商巨贾欢迎。中医认为: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具有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作用,含有多种米、麦中所缺乏的氨基酸,对调补机体代谢十分重要,所以中医常把黄酒作为药引子以拯救黎民百姓。”父亲在感谢之余,说到“真没想到咱们的黄酒有这么大的功效,这次我的病多亏席大夫妙手回春!”席大夫说“黄酒作为‘药引子’,也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早在明朝时,药王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就说‘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米酒就是黄酒,它具有通血脉、肠胃,润皮肤、养脾、扶肝,除风下气等疗效。历来中医把黄酒作为养生和医用治病的酒,也正说明黄酒与中药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特别是我们代县黄酒作为‘药引子’还具有增强药理效果、解毒、矫味、维护胃肠道等良效。这次你母亲的黄酒品质不错,你回去后一定要把她的酿黄酒技艺学习下去,关键时能治病救人。”
那次从卫生院回来后,我父亲就动员我母亲向祖母学习酿酒技术,祖母向我母亲说“过去古人酿酒讲究很多,他们讲酒品如人品,如果要想酿好酒,就必须先学做人,即首先要有个好人品,酿酒先选米,即要选上等的黄米,黄米就是黍米去皮加工而成,在酿酒前要淘洗黄米,去掉杂质,工序有浸泡、蒸煮、凉散,加曲入缸,太阳间晒、发酵陈酿……”
原来祖母的父亲就有一手娴熟的酿酒技艺,那时一般就是酿黄酒。祖母说“古时候,咱们在雁门关下,祖祖辈辈经历过无数战争,将士们出征前都要喝壮行酒,那时喝的就是黄酒,所以,人们都是大碗喝。水浒里的好汉喝的酒就有咱们代县的黄酒,鲁智深喝醉酒才大闹了五台山;杨家将得胜归来喝的庆功酒也是黄酒;前些时候席大夫诊脉看病用的药引子也是黄酒,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后来在祖母的潜心传授下,我母亲不仅学会了做黄酒技艺,还学会了酿醋技艺,祖母说“醋和酒是同根同源的,酒属阳、醋属阴,即酒是属于热性的饮品,而醋是属于凉性的。制作工艺上,酒持续发酵酿制,就会产生酸味的物质,实际上醋就是来源于酒的继续发酵。”只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粮食缺乏,家中醋的实用多于黄酒,我们每顿饭都离不开食醋调味,所以母亲每年酿一瓮醋,母亲酿的醋那真是一个“绝”,那种沁人心脾酸喷喷的清香味儿至今犹记心间;而黄酒只是偶尔酿点儿,由于当时住的房屋狭小,存储条件有限,加之粮食匮乏,母亲每年酿的黄酒也只是自己家的逢年过节时大人们的饮品,口感柔和、醇香浓郁,喝过的人都说酒质纯正、清香。这些已经成为一种回忆,黄酒的醇香绵甜和它独有的药用价值却给我留下永远的回味,回味永远。
代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 阿根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