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其人其事(下)
作者/孟庆国

任东三省总督时的徐世昌
四、主政东北
徐世昌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政绩,是在东三省总督任上取得的。他能出任封疆大吏,与小站练兵密切相关。
1900年,徐世昌随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有功,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的举荐下,得以入朝觐见慈禧太后。他举止干练,言谈得体,颇得“老佛爷”欣赏。恰在此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仓皇“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一路尽心尽力,换得“老佛爷”的青睐。回京后,徐世昌仕途顺畅,青云直上,先后出任商部左丞、兵部左侍郎、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圆了他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到1907年,他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掌握东北军政大权,成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
出任东三省总督任上,为徐世昌提供了充分施展政治才华的广阔舞台。 清代,东北是特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其管理体制自成体系,有人称之为“军府制度”。最高长官是盛京将军,下辖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形成八旗驻防为主、州县民政为辅的旗民并治二元结构。
清朝晚期,大批流民“闯关东”,使东北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行政体制显出诸多弊端。到20世纪初,东北连遭日本、俄国洗劫,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国土沦丧,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
1906年10月,清廷谕令贝子载振、尚书徐世昌前往东北调查,二人历时近三个月,对东三省进行了详细考察。1907年初,上《通筹东三省全局疏》,痛陈东三省政治之腐败黑暗,和在日俄蚕食下,渐趋沦亡的危急形势。
随后两个月内,清廷多次召见载振、徐世昌,征询东三省改制的具体办法。二人提出应将东北作为一个整体,以保证内政外交的协调统一,建议特设东三省总督,赋予其掌控全局的权力。
1907年4月20日,清政府以“东三省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为由,下令废除“军府制度”,全面推行行省制度。而对治理东北已然成竹在胸的徐世昌,被任命为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兼营将军事务,总揽行政、军事、财政等各项大权,其权力之大,在清代十分罕见。
徐世昌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上任伊始,就提出“非常之地,非常之时,非改革无以图存。”按照他的设计,东三省各设行省公署,所属各部门与“省长”一起办公,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确立了高效决策机构和运行机制。
徐世昌首先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上任数月,即查清并处理案犯数十起。同时,大力招贤,重用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归国人才,并在全国招揽一流时务人才,使东北三省“一隅之地,人才济济”。
此时的东三省,财政困窘,入不敷出。徐世昌按照“兴办实业以富省、强兵、御侮”的思路,改弦更张,推行新财政政策,设立银行、开设商埠、聘用洋员、引进外资,修筑铁路……并为此制定了“举借洋债计划”,规定只向欧美国家借款,其意图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借此牵制日俄势力在东北的扩张。
在改革教育行政、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同时,徐世昌鼓励民间兴办教育事业,动员多方资金,力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他还发布告示,准许民间采矿,调动民间力量兴办各类采矿业。
东北气候寒冷,当时农民尚不知种植小麦,经过考察,徐世昌积极倡导种麦,向种植者提供国内及日、美良种,并“首弛粮食出口之禁”。三年后,东北遍地皆麦,自给而外,兼资运营。还从澳洲引进良种羊和拖拉机,对促进东北农牧业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出任东三省总督两年后,徐世昌的政绩已十分显著,东北面貌“焕然一新”。清廷亲贵载涛“自欧考陆军归国,经奉天(今沈阳),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伊然欧式,益服世昌新政经画,非它省疆吏所及。还朝即力荐其值枢府焉”。
在东北期间,徐世昌遭遇的重大外交问题是所谓“间岛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他用人得当,坚守原则,策略灵活,挫败了日本侵占延吉地区的阴谋,维护了领土主权。清末的对外交涉,无一不是丧权辱国,“间岛问题”之争的结果是个例外,因此有人赞其为“近代外交史上唯一的胜利”。
“间岛”原是吉林图们江中的一块滩地,过去称为“江通滩”,长10里,宽1里,约2000余亩。康熙五十一年,中、朝确认以图们江为国界,这块地位于北岸,无疑是中国领土。同治八年,图们江南岸朝鲜闹灾荒,饥民纷纷渡江越垦谋生,一部分人租种“江通滩”田地,每年向中国越垦局纳租银800余两。1881年,这些移民私自挖掘一条水沟,使这块滩地成为一个“岛”。
日俄战争后,日本借战胜俄国之强势,将朝鲜纳为“保护国”。他们捏造出“间岛问题”,并将其范围不断扩大,把延吉、汪清、和龙、浑春四县都称为“间岛”。 1907年,日本政府开始策划侵入延边的具体行动,其内阁会议决定,“先派遣相当的官宪前往该地,以不显眼之方法,逐渐确立我统治地位”。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的这年8月,日本军警进入延边,“间岛之争”由此升级。
此前,徐世昌已派军事参议吴禄贞前去调查延边问题。吴是位能干的爱国志士,后被孙中山称为“盖世之杰”,他带领新军督练处科员和测绘生8人查阅大量资料,并历时73天,完成实地勘测任务,绘制出五十万分之一的《延吉界务专图》,编辑成《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3册,计10余万字。
根据吴禄贞的报告,徐世昌行文外务部,指出“日人强立间岛名目,又将夹皮沟混入间岛区域内。种种阴谋,欺我已甚”。他任命吴禄贞为“陆军正参领帮办吉林边务”,前往延吉创办“吉林边务督办公署”:并命总督府行营翼长张勋抽拨营队,“径往延吉一带增援戌边”。
此后两年多,延边多次发生流血事件,徐世昌等不惜代价,遏制了日本人的侵略阴谋。随后,在日本威胁下,清政府深恐“因延吉一隅,掣动大局”,决定在东三省铁路工程等作出退让,与胡搅蛮缠的日本签订条约,再次确认了中国在延边地区的主权。

五、隐居田园
徐世昌仕途正兴之时,袁世凯却逐渐岌岌可危,受把兄弟的牵累,徐辞去总督之职,回辉县过了一段田园生活。
袁世凯因手握重兵,受到满清贵族猜忌,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后不久,袁被免去直隶总督,出任奉旨办事的军机大臣。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故,三岁的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成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哥哥,极恨袁告密出卖光绪之事,一心想除掉袁世凯,替弟弟报仇。当时已拟好将袁革职法办的上谕,因与袁关系较好的军机首席大臣奕劻和张之洞极力反对,才修改谕旨,令袁“开缺回籍养疴”。徐世昌是聪明人,立即主动请辞。因其在东北政绩突出,又是没有威胁的文人,清廷网开一面,将他调任邮传部尚书。
辞去东三省总督后,徐世昌抽暇回了趟家乡。他的妻子席无棣是辉县人,他们在辉县城内牌坊街有一处房屋(建国后被辉县公安局占用)。此次回乡,徐世昌偶然在百泉之南五六里处,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百泉汇成的清澈溪水绕村而过,令村庄周围植被茂盛,竹林摇曳。他十分喜欢此地,在竹林环抱处盖了一处别墅,将村子改名“水竹村”,并自号“水竹村人”。后来他的诗词书画作品,大多落款“水竹村人”。徐世昌曾作《水竹村宴集》,足见他对此地的喜爱,诗曰:
岁晚农闲万事轻,鸡豚社酒各言情;
一湾绿水分桥路,十里青山绕县城。
避世何人传朴学,逃名今日合躬耕;
夕阳扶醉村边立,闲听乡人话稻粳。
这时,袁世凯已在彰德(今安阳)隐居。徐世昌邀请袁世凯到辉县买房置地,兄弟俩在辉县的别墅相距不过数里,隐居田园,洞观时局,静待时机。他们看到百泉的名胜古迹多已颓败,就共同捐资修茸,此举看似风雅悠然,却难掩其收拾山河的雄心。徐世昌曾有《重修百泉诸名胜》诗曰:
唤起山灵问水滨,池台竹树几经春。
楼迟贤哲空怀古,护惜山川要有人。
云月未教今古易,嵩条递送雨风频。
疏泉移石劳收拾,曳杖重来垫角巾。

六、助袁出山
早在小站练兵之时,袁世凯就苦心经营,通过各种手段把北洋军捆绑为一个利益集团。北洋诸将中,很多他亲手提拔起来的将领都是他的亲戚:段祺瑞、张佩蘅是他干女婿,段芝贵是他干儿子,冯国璋的继配夫人曾是袁家的家庭教师……所以,此时的袁世凯,虽隐居山野,却仍能操控北洋重兵,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徐世昌则是个“老好人”,在官场交友甚众,游刃有余。隐居乡野“疏泉移石”期间,朝中自有人替他运作,又获得清廷信任,先以协办大学士身份重新进入军机处,不久又升任体仁阁大学士,这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耀。1911年5月,清廷撤军机处,设“皇族内阁”,徐世昌是内阁中两位协理大臣(相当于副总理)之一,在四位汉人内阁成员中地位最高。
此时辛亥革命爆发,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北洋军成为清廷最后的依靠。陆军部大臣荫昌奉命带冯国璋、段祺瑞的部队南下“讨伐”,经过彰德(今安阳)时,荫昌和冯国璋先后看望袁世凯,征求他的意见。袁世凯对荫昌表示:“我久居乡野,对国事未敢置辞。”背地里,却告诉冯国璋;“慢慢走,等等看”。
冯国璋心领神会。北洋军陆续南下,却进军迟缓,“总司令”荫昌无可奈何。至此良机,徐世昌再次推荐袁世凯出山,而这时,能在清廷和袁世凯之间周旋的,只有徐世昌了。清廷万不得已,只好同意。徐来往于北京和彰德之间,替袁世凯讨价还价:从最初的湖广总督,讨价到内阁总理大臣。而徐世昌也被加封为太傅太保,官居正一品,可谓“位极人臣”。徐、袁这次联手演的双簧戏,配合得珠联壁合,天衣无缝。
1912年2月,在袁、徐密谋导演下,以段祺瑞领衔的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逼清帝退位,还政于民国。徐世昌受清廷厚恩,为了避嫌,辞去一切官职,躲到青岛隐居了三年。

徐世昌就任大总统
七、出任总统
袁世凯当总统后,多次邀请把兄出山。直到1914年,徐世昌才接受邀请,出任国务卿,北洋人称其为“徐相国”。
徐、袁相交数十年,一向默契,但却因袁世凯称帝之事产生裂痕。袁世凯蓄谋恢复帝制,使袁氏子孙代代为帝,实乃一大“昏招”。徐世昌劝说无效,只得缄口不言,抽身先退,力辞国务卿,回辉县水竹村居住。
1916年6月5日,在举国反对声中,袁世凯忧惧而亡。去世前,恳请义兄为自己料理后事,后来他的墓葬,都是徐世昌主持。其墓碑上之“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也是徐世昌题写。兄弟一场,也算善始善终。
袁世凯死后,徐世昌再度归隐。此时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先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争斗不已,后来冯国璋与段祺瑞闹得不亦乐乎,徐世昌人情练达,又是北洋元老,遂成为他们之间的和事老和缓冲器。
1918年的总统选举中,段祺瑞和冯国璋相持不下,在此情况下,不掌军权的徐世昌成为“理想人选”。经段祺瑞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被推上总统宝座。
这种情形下出任总统,必然受制于人。但徐世昌并不甘心做傀儡,他在人事安排上极力周旋,积蓄对抗段祺瑞的力量,并借助其他军阀,对段形成一定制约。出任总统后,徐世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张“偃武修文”,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当时的南北战争。征得一些将领的支持后,他下令对南方停战。并于次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因段祺瑞等人暗中作梗,南北议和破产。
虽然处处受制于人,但凭借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圆滑的处事能力,从1918年做到1922年,徐世昌还是做了四年多的民国大总统。
他当总统不久,“一战”结束,中国以战胜国被列强出卖,导致“五四运动”爆发。身为总统,他处理事情却四处掣肘,既要拉拢直系,又要不受制皖系,还不能得罪民众,以致态度暧昧,摇摆不定,处境尴尬
,但仍极力调和各种矛盾,力求因势操纵局势。最终顺应民意,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段祺瑞主张对请愿学生采取严厉措施时,他一笑置之。
面对日益高涨的“新文化运动”,徐世昌以鼓吹“尊孔读经”为抵制,以温和待人,以宽仁行事,使五四运动未遭残酷镇压,报纸杂志言论亦有相对自由。
八、下野归隐
民国十一年(1922年) 直奉大战爆发,得胜的直系宣布当了徐世昌的总统“非法”,徐世昌被逼下台,于是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就此结束了40多年的仕途经历。
徐世昌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皆精,传统文化造谐很深,下野后回归本真,日子过得还算充实。退隐天津期间,先后主持编辑了《退耕堂政书》、《大清畿辅先哲传》、《大清畿辅书证》、《清儒学案》等,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徐世昌虽对内不愿参与各派争斗,对外却绝非无原则之人。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利用他的声望,多次让他的门生故旧前来游说,请他参与汉奸政权,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还亲自约见徐世昌,劝其出山,徐世昌均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1939年春,84岁的徐世昌身患膀胱炎,为避免被日本人挟持,他拒绝赴北京治疗,致使病情恶化,于6月5日在天津病逝。
徐世昌死后,其棺椁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根据他生前遗愿,后来迁葬辉县,与夫人一起葬于百泉苏门山下。
斗转星移,人生轮回,经历几十年宦海浮沉,度过从穷书生到大总统的84年人生后,徐世昌又回到了他生命的起点,魂归豫北故士。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譲,号存善、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创办人暨都市头条编委会执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 caoweichina QQ:774204922 电话:1332386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