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念念不忘中秋糍粑
文/龚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到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的诗句便不知不觉涌入脑海。想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又可以到乡下四表哥家吃自己制作的糍粑,不禁吞起了口水,真的是心向往之啊。

记得是1971年的秋季,中秋节快到了,下放在外面劳动的父亲想吃糍粑了,就托人带信告诉我。我得知这个信息,就立马跑到乡下去告诉了我的姑妈。姑妈得知自己的兄弟想吃糍粑,二话没说,就把泡好的七八斤糯米(乡下又叫酒米)放进甑子里蒸起,然后就忙着添柴烧火,三个表哥则开始摘菜洗菜切菜各司其职地忙碌起来。

姑妈甑好了糯米,大表哥就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碓窝中,举起碓窝棒用力舂糯米,舂了几十下,糯米被舂至软糯状,大表哥也出了一身汗。这时四表哥便接过大表哥手中的糍粑棒继续舂着。软糯状的糯米开始起气泡、发黏,黏扯着碓窝棒拉出一道白色的线才停了下来。随后,姑妈炒了黄豆,五表哥就推磨子磨好黄豆面,舀几大勺白糖拌匀。三个表哥又迅速将糯米从碓窝中取出。趁着热乎,将糯米捏成一个个团子,平铺在洒满玉米面的簸箕上冷却。拿上十来个,回锅一热烙,立马端上桌来。我赶紧抓一块糍粑,就着白糖黄豆面,咬一口,香甜软糯,安逸得很,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匆匆吃过午饭,姑妈就拿来一个提篼,装好几个团团的、热乎乎的糍粑和其他食物,就让大表哥和我一起送到父亲劳动的地方去。我们两兄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赶路,终于在糍粑还温热时送到了父亲手中。父亲从大表哥手里接过提篼,看到糍粑时,紧皱的眉头一下子就舒展开了,他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用手撕下一砣糍粑,蘸着黄豆面白糖,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的是大快朵颐,不停地说:“真好吃,真的是人间美味呢!”
父亲吃了整整一团糍粑,才停下口。然后他用手抹了一下嘴巴,就告诉我们两兄弟说,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而中秋吃糍粑还有更多的寓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父亲是语文老师,说起历史掌故是信手拈来,不亦乐乎。看到父亲这么高兴,我们两兄弟也乐了,因为我们的十多里山路没有白跑。直到如今,五十年过去了,父亲还对那年中秋节的糍粑念念不忘!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