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私语(随笔)
耿志平(甘肃)
连日的忙碌让我顾不上涂脂抹粉,不在乎穿着是否搭配合理,甚至没时间好好坐下来享受美食,也忘记了快乐和忧伤。每天像个机器人,不知疲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在忙碌收购门市的生意,永远也不会迷迷糊糊。这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钱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不得而知。

贾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疫情学校推迟了开学时间,原本八月二十三号,改为九月六号。我说一位当老师的朋友:“给你们戴紧箍咒了”,她说:“差不多”。毕竟当老师时间限制非常严格,容不得你吊儿郎当的。我曾经很羡慕地说当老师的有两个假期,每周还有两天周末,还不包括法定节假日。她则说,还不是为了碎银几两,干什么工作都一样,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情。话虽这么说,但桃李满天下也是一件很愉快令人欣慰的事情,不管去哪里都有学生接待,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好得多。
秋高气爽的秋天让人觉得时间特别快,中秋节已经近在咫尺了,而今年中秋节恰好与教师节在一天,真是难得,这样的巧合大概少之又少。
街道上路边已经摆了很多卖月饼的摊位,坐在公交车上向街边一望,盒装的,散装的,大概也和往年的差不一样多。
杜老师经常开车载着我去看子午岭的风景,春夏秋冬四季都去过,每次都是不同的人,更多的时间只有我们两个。享受着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教师节快到了,多想邀请她和几个她也认识的朋友一起坐坐,品尝某种美食,聊文学,聊学校的见闻,只是过于忙碌,这个心愿恐怕暂时实现不了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只要愿意,总会实现的。
从三年前和杜老师一起参加读书会的“游读家乡,行阅庆阳”活动的忐忑不安,到如今日和她们侃侃而谈,更多的时候是听她和其他老师讲《红楼梦》,《藏地密码》,谈论徐志摩、季羡林、海子、林清玄、林语堂、朱自清,铁凝、萧红等文学界名人的诗歌散文,从中受益良多。刚开始的时候我觉着自己是生意人,混在知识分子队伍里有点滥竽充数的嫌疑,随着交集次数的增多,如今不那么想了。也许是两年来我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是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劲,不再怯场了,她也喜欢我这种与她性格差不多作风,所以每次在一起都很快乐,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郊游和座谈。

最近的每天傍晚,大概许多人都已早睡了,而我还在忙碌门市生意,门庭若市,与老百姓打交道我得心应手,多年的人气积累,也使得他们都信任我,支持我,才有了比农贸市场还繁忙的景象,郊区的夜晚,比不得市中心的灯火辉煌,只是门市位于环城路上,车水马龙每天都在上演,我早都习以为常了,就算汽车喇叭轰鸣我也不觉得聒噪不堪了。夜空中星光璀璨,尤其是金星,格外的明亮,月亮也每天来陪伴我,大概是怕我嫌黑,由窄窄的月牙到渐渐满月,东南方向的那轮明月总是静静地出现在天空。我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它,月亮总是令人浮想联翩,总是让人产生莫名的悲伤。尤其是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九月,是等待收获的季节,也是北方播种的季节,冬小麦,油菜籽,白露节气前后,正是播种的时节。许多回茬小麦的人家,已经把玉米掰回去了,还胡乱堆在院子里,实在顾不上仔细收拾。旋耕机在松软的土地上轰鸣,如今的机械化代替了耕牛,也解放了村民的劳累,种地不再是那么劳累和漫长的事情,有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有首歌里唱到: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淡淡的愁。是啊,九月是丰收在望的季节,也是令人产生莫名伤感的季节。孩子为了事业去了远方,一年才见一次,老人去了天堂,再也见不到了,那些曾经的美好,都成了往事,都成了回忆,每每想起,都会令人落泪,尤其是闲暇寂寞的时候,多希望那些美好没有消失,平平淡淡地陪伴在身边,度过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不至于使自己太孤单。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编辑寄语:我做绿叶你做花,与君采菊东篱下。舞墨作文皆为友,诗词妙语任君发。政通人和万事荣,国泰民安百业兴,愿君多写正能量,文学助圆中国梦。投稿微信13830441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