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日,由青浦区图书馆主办,青浦区作协、如是沙龙协办的“在疫情中找寻诗和远方”——崖丽娟新诗集《会思考的鱼》诗歌分享会在线上成功举办,从19:30分持续到22:50分,30多位嘉宾围绕崖丽娟近几年的诗歌创作畅所欲言,既有真诚的勉励,也有美好的祝愿和希望,气氛温馨热烈,其乐融融,共同感受和分享诗歌的无穷魅力,这里择要刊发与会嘉宾的发言,以飨读者。(本文原载公号“未竟之旅无尽之河”)
主持人枫肥(诗人):今天我们如是沙龙第一次在线上开展网上讲座活动,谢谢上海作协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家、《上海作家》主编杨斌华老师百忙之中参加这次“在疫情中找寻诗和远方——崖丽娟新诗集《会思考的鱼》分享会”。参加分享会的嘉宾有:林宕、崖丽娟、曹小航、浅酌。还有20多位上海诗人、2位出版社资深编辑,1位华师大中文系的文学博士、4位上海朗诵协会青浦小组成员,以及如是沙龙读者。活动由青浦区图书馆主办,青浦区作协、如是沙龙协办。
这三年来,上海这座城市,新冠肺炎病毒困扰着我们的手脚,如今的我们,已经把口罩、核酸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发现,上海诗人崖丽娟女士,在2020年新年的疫情开始前,她的第一本诗集《未竟之旅》刚于2019年9月问世;2020年新年的疫情爆发后,她利用居家时间创作,2020年7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无尽之河》;2021年11月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会思考的鱼》,创造了诗坛速度与激情的奇迹,是什么力量使她能连续出版三本颇有质量的诗集,况且还是连续三年呢,并在诗坛得到一定的反响。进入2022年,她更是一边写诗,一边写诗歌评论、做诗人访谈,忙得不亦乐乎。这个现象其实早就引起了评论家杨斌华老师的关注,从他给《会思考的鱼》诗集序文中便可以看出,这次崖丽娟的新诗集线上分享会请杨斌华老师来当主讲人是再适合不过了。我记得杨老师在《会思考的鱼》这本诗集序文中写到:“我一直将崖丽娟诗作当下海上诗坛的“旁观者”与“闯入者”。接下来,请杨老师对崖丽娟诗歌之路进行解读。
用充盈的思辨力打破鱼的7秒悖论
——如是沙龙《会思考的鱼》线上分享会发言纪要
主讲人杨斌华(文学评论家):崖丽娟这几年诗歌创作风生水起,我把她这几年的诗歌创作成绩视作一种“文学现象”。她身上有好几重标签:中年写作、回归者、新上海人等等。崖丽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警醒、辟谬、思省、憬悟之情致的诗人。她渴望成为一条进退不由我、追求无尽头的“会思考的鱼”,在日月如梭的时光溪流里流露出“春天的十一种柔情”。
读崖丽娟诗集中所呈显的文字,可以说大都意欲搜寻出在时代万重迷障包括人性迷失中自我独特性灵的指代词。或许重要的是,缘于每个人不同的生命展现方式,缘于诗人与传统、自我、现实对话的多重维度,她在情感魔力的变幻无定中恪守如一,始终能够维护一种精神能量的平衡与守恒。
譬如诗集第二辑“对话”里的组诗《戏里戏外》或许可以说直白地透显出作者对于自我生活角色的一种命名和派定,是一种消融了生活痛感的书写。“沉浸戏中的我/百感交集”,在记忆与现实、年光与实相之间往复回旋,凝神默想。崖丽娟就是一个当今激情或曰传奇年代奔腾诗情、人生诗剧的察看者、体验者和演绎者,她融入其间,沉浸其间,在心灵的交会与回响间切换着迥然不群的视角与姿态,这无疑让每一种现世今生锦瑟流年里的粉墨人生,足以戏中有戏,经由另一重路径崭露出作者某种品咂生活、淡定自若的精神旨趣。
她以对生活的锐敏感受和热切注视,来回应生活本身,还原事物本相。她的诗字句简单而晓畅,意态明丽而质朴,能够将所描绘物象和个体心意较为妥帖地相互勾连,直接呈现内心的绵长情思。其《水仙花》一诗所描述的:“与清冷,做伴/为热闹,添香”,正不失理性地展现热忱本真之初心秉性。她胜似一位面对时节更迭蓄素守中、格物致知的自我沉吟者。
综览整部诗集,崖丽娟的诗歌创作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营构了温情的沉思和静谧的冥想两种情志特质。她没有刻意追求新异与繁富,也缺少过于复杂的写作技巧,她自信于素朴平淡的魅力,缘自于内心的定力是否坚实和清醒。当然,个人语感着实是凭藉内在情思的蓬勃喷涌而磨砺塑造的,风格化特征更是用心锤炼,自然形成的。从这一角度而言,她这类组诗创作并未给人过于强烈的掠奇效果,供给一种更有深度、更具独特性的诗意联想路向,完成某种再生化的语词意义的转换与重置。或许,对她来说,这部选集作为其个体的诗学图标和心灵镜像,它的状写与编排显得静态与单一,匮乏象征性、复合性、多义性之间的相互交融,由此触动起诗人对于自我与现实、自由与规制、理智与感性、真实与乖谬、情致与哲理、反思与质询诸多方面的深入省悟。其实,她从不拒斥思想的漫游及其熬炼的寂苦。
林宕(作家):崖丽娟这几年诗歌创作成绩说明她是上海诗坛一位佼佼者,她对生命有感性认识,对艺术有执着追求。今年我在《鸭绿江》文学杂志看到她发表的一组诗颇有质量,她的诗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有一些意象新颖独特。她和曹小航、浅酌、枫肥“四位女诗人”组合频频亮相,各平台转载很多,在诗歌圈十分活跃,令人敬佩。
曹小航(诗人):崖丽娟在三年内连出三本诗集,在上海文坛十分罕见。她一本一个阶梯,进步很大,值得庆贺。她不仅是热爱创作的诗人,还大量采写国内著名诗人的评论,是非常不容易的,她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在高产的背后,是她勤奋刻苦的心血和汗水,是过人的体能和情感的付出,也是诗人自己内心挖掘的要求。她的诗歌是抒情的书写和温情的歌唱,语句干净,文字表达明朗,催人奋进和思考,有益于大家朗诵。她对万物生命的感触和对爱情、亲情等感情的反映,体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也让人感悟到自然与生活的无常和无奈。希望她更上一层楼,在思想上、艺术上更加钻研,不断提升自己,呈现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诗人体验。
浅酌(诗人):崖丽娟老师的新诗集《会思考的鱼》,书名就很有意思。据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但是,时间的短暂阻挡不了思考的欲望。认识崖老师有两年了,她的做事的认真努力和澎湃的激情,都让我望尘莫及。她的诗歌语言是很有共情力的,尤其读她的乡情写作时,触发了我对故乡更深入的思考,她的故乡很远,但是只要动身回去,就能如愿找到,而我的故乡很近,却了无痕迹再也回不去了……
崖丽娟(诗人):尊敬的林宕主席、杨斌华主编,各位老师、诗友:
晚上好!首先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参加《会思考的鱼》线上分享会,感谢青浦区图书馆,感谢青浦区作协,感谢如是沙龙,感谢主持人枫肥忙前忙后组织策划,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付出很大心血,感谢青浦区作协林宕主席给予大力支持,感谢《上海作家》主编杨斌华老师做了精心的发言准备。我们四个女诗人中的曹小航、浅酌对我热情勉励,还有这么多诗人、朋友捧场,以及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周晴云、李梅两位老师,华师大中文系的石天宇博士参与。在此热烈欢迎大家,衷心感谢大家,真的特别感动!我还要感谢促成这本诗集出版的东方出版中心的朱荣所、王婷2位老师老师,尽管他们今晚不在线上。
言归正传。今晚,我们来谈谈诗歌。
前面杨斌华主编和林宕主席的溢美之词让我受之有愧,曹小航、浅酌、枫肥这几年对我的帮助很大。感谢的话不多说了。时间有限,我简单说说为什么三年连续出版三本诗集,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自己也问过自己,答案恐怕只有8个字:热爱、坚持、思考、勤奋。
先说“热爱”。15岁初中毕业那年,偶然从父亲的书架上发现几本俄/罗斯诗人的诗集,这是我接触现代诗的开始。我国古典诗词当然是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背诵的。2019年,周晴云老师做过我的一个访谈,我和她谈起过,上大学时,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大学生好像都喜欢读诗、写诗。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学写诗歌的,这个过程持续了10年,写了数百首,偶尔发表过一些。
其次是“坚持”。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生态发生重大改变,诗歌被边缘化;恰好九十年代正是传媒飞速发展的阶段,我投身传媒行业,这段时间,我结婚成家、生孩子带孩子,为兼顾家庭和工作,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的业余爱好——诗歌。今天回想起来,放下,其实只是“形式”上放下,实质上,我并没有真正离开诗歌,依然坚持读诗、写诗,只不过转为私底下写作,写在日记本里,用诗歌写日记。
第三是“思考”。私底下写得多了,我就会拿自己的习作和别人发表的诗作进行对比,再读一些诗歌评论,找出不足,继续练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那么自信,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自然不好意思拿出去发表,除了父母和丈夫之外,只有几个大学闺蜜和我家乡广西部分诗人知道我写诗。连我女儿都不知道,更何况外人。这样默默无闻写作有近30年时间。回过头来看,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未必是坏事。独立思考让我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让我一直保持赤子之心。
第四是“勤奋”。自认为不是一个天赋高的人,我信奉“勤奋出天才”“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所以,我在写作上比较勤奋。有些写下来了也不满意,那就先放着好了。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发表诗歌源起于和女儿的一次交流或谈心吧。我女儿在香港读研后留在那里工作,圣诞节回上海渡假,12月31日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客厅里一边收看东方卫视的迎新跨年晚会,一边东一句西一句闲聊,女儿问我新年愿望。我说:“希望年轻时候的梦想成真”。女儿问我是什么梦想,我说:“年轻时候收藏过300多本中外诗人的诗集,那时候特别想出版一本自己的诗集”。女儿很惊讶:“妈妈居然会写诗?真的吗?”我说:“我现在试试写一首表达辞旧迎新的诗吧”。女儿半信半疑看着我,眼神又是惊讶又是期待。跨年钟声敲完,我把刚写完的两首诗读给女儿听,她瞪大眼睛说:“挺好的呀!”后来就收进我的第一本诗集。那年,出版诗集变成了全家都关心的大事情了。很快,我整理了100多首诗,201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诗集《未竟之旅》。2020年春节武汉疫情爆发,除夕之夜正巧我值班,在电视新闻看到上海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非常感动,连夜就赶写了两首诗,当时疫情刚起,我可能是上海第一个写疫情诗的,热心的朋友帮我发到网上,转发很多,点击率飙升,上海很多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都提到我写的疫情诗,随后,《上海作家》《上海诗人》也都发表了我写的疫情诗。2020年疫情期间,居家时间相对多,让我有难得的时间集中精力创作,7月我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无尽之河》,上海辞书出版社还在当年8月上海书展举办签售会,不少诗友也参加了。出版诗集后,我的一些诗歌陆续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我本来想停笔一段时间,但是,确实也还有创作激情和写作欲望,就想着不如换一种风格提升自己的诗艺,终于,2021年11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第三本诗集《会思考的鱼》。
连续出版三本诗集,我得到亲友、前辈诗人、评论家给予的无私关心、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赵丽宏老师、张烨老师分别给我前两本诗集写序,第三本是杨斌华老师写的序,赵丽宏、蒋述卓、西渡、雷武铃联袂推荐,他们的肯定对我是极大的鞭策。此外,也引起一些诗歌评论家关注,如著名评论家孙琴安、王纪人、江曾培等老师,还有上海的诗友、文友:铁舞、枫肥、胡艺昕、王岚,外地诗人邹进,评论家孙明亮、文学博士张媛媛等都写过,迄今已经有近20篇评论文章对我的诗歌进行评论。我特别感恩在诗歌道路上有这些温暖的力量鼓励我继续前行。今晚这样的线上分享会是第一次尝试,感谢各位老师、诗友百忙之中做了精心准备。下面,我将洗耳恭听各位的批评,请大家多多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于成安(诗人):崖丽娟能在三年里出版三本诗集,其勤奋程度令人咋舌!这本《会思考的鱼》立意新奇、独特,尤其是把“爱情高手”,定义为“会思考的鱼”,意象奇诡、超凡脱俗:鱼的记忆只有短短的七秒钟,暗示着忘记爱情带来的伤痛越快越好,虽然爱情的伤痛往往是很难抹掉的——也许这正言中了“爱情高手”的无奈和逃避心态。越到密林深处,可能写诗越要靠勤奋,而不是单单依靠所谓的“灵感”。
禺农(诗人):崖丽娟的诗,语言表现力有其稳定的优长。一是动态表现力不俗。现实、情感在时间轴上转换、穿插,运用自如,比如“薰衣草的香味喂饱饥饿的胃”,“那许多,欲言又止,那许多,欲说还休,全都留在岁月的齿缝里”。还有“往事的钥匙将心门洞悉”。诗是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主要描绘静态。崖丽娟直接拿时光说事,“时间的鸟儿啄空果实的壳”,“时光把诗雕琢成标本”,化媚为美,堪称传神。二是在连续的具象运用上,有独到之处。比如其诗句“在时间的河床上,蒲扇和橡皮绳、小人书排着长队”;比如《回家的路》中“风把院门吹开,往事还悬挂在屋檐,儿时玩伴声声呼唤,乡音喧哗,相见,已不相识,院子里,旧藤椅,摇晃中战栗,灶台上,鱼肉飘香,老屋退去昔日的亮堂,穿越外婆慈祥的目光/回忆中,袅袅炊烟,凌空舞蹈。”这种对密集的意象把握,进而实现表达的意境,具有成熟,自然,不自觉性的特点,颇为难得,应该说是一种天赋。
季渺海(诗人):《会思考的鱼》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其中主要一点:作为一名诗人,重要的是要有能力,用真诚的诗行,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体察、思索和警醒等告诉读者,并通过抒情的方式感动读者,以引起共鸣,达到审美的愉悦。这方面,可以说崖丽娟为中青年诗人树立了标杆,值得我们学习。她的诗题材面较宽,有扎实的生活积累;诗句秀蕴,质朴晓畅,情感丰富,敏感警策。我喜欢诗集里《水仙花》《蒲公英》两首诗。其中“在复杂的尘世/释放简单的爱”用来描写水仙花是很贴切的。
余志成(诗人): 崖丽娟作为六十年代同龄人,令我敬佩的是对诗歌的热情与激情,三年出三本诗集,一般人做不到,她做到了;对诗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她努力了。写诗需要热情与激情,更需要有崖丽娟这份坦诚相待的真心。当她“游动的鱼”思考起来时,所呈现的心灵是哲理的、思辨的以及追求高贵的,因此,对一个身在城市的诗人更是难能可贵的。
牧野(诗人):很高兴能参加“如是沙龙——《会思考的鱼》线上分享会”。前面我一直在认真地听,在认真听的同时,我也在看这本《会思考的鱼》,发现这本诗集很有特色,既精致小巧,又时尚大方。封面和封底有名家助阵,诗歌基本是一组一组地排列,序言也非常精彩。这是诗人崖丽娟的第三本诗集。仅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诗人崖丽娟对写诗既热情,又有规划,是一位真正爱诗的诗人。
今年的疫情反反复复,感觉还做没什么事,转眼即将中秋了。刚好晚上我也翻到了《月光花语》(组诗)中的《桂花》,似乎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桂花》这首诗歌,只有十二行,却能简要明了地把桂花的形态、气味、用途、药效都写了出来,还能把对父母的思念、对人生的憧憬也隐隐流露在字里行间。我以为这就是一首好诗。举一反三,我相信这本诗集应该还有很多亮点!
宗月(诗人):我同意杨斌华老师的专业点评,及其他各位老师的重要评语。崖丽娟老师热爱诗歌,近几年每年出版一本诗集,还写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和诗人访谈文章,成绩斐然。在上海已然成了一种现象级的诗歌佳话,这是厚积薄发,也是勤奋和专业的最好收获;这大概跟崖丽娟老师的工作经历、职业发展和本身的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的热情、激情,对生活的热爱有很大的关联,非常令人羡慕。崖丽娟老师的诗歌是多向的,文字扎实又耐读。在祝贺新书出版的同时,也祝崖丽娟老师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今天诗歌分享会带给我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期待。
徐俊国(诗人):崖丽娟以“鱼的思考”探求澄澈之境的自由密码,水既是她的向往,又是她试图飞翔、拔升的此在困境。她虔敬于外在世界事实和内在灵魂镜像的修辞错位,一次又一次演练理想主义的精神突围。每一首诗的灵魂出窍,都献给了爱的真理与生的哲学。
李潇(诗人):读了崖丽娟老师的《会思考的鱼》,几个词在脑海里出现:热爱、真诚、勤奋、思考……。这每一点在当下都是非常难得的。我和崖老师认识有几年了,但一直未曾谋面,只是通过微信联系,互赠诗集,互相交流写诗的感受。她给我的印象很谦虚很优雅也很知性。因为热爱,才能对诗歌虔诚,因为热爱,才能勤奋地创作,因为热爱,才会去不断地思考。崖老师是一位真诚的人,不遮遮掩掩。真诚是文学的灵魂,唯有真诚才能写出真诚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会思考地鱼》,诗集名字很有意思,有隐喻。据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所以一般来说,鱼是不会思考的,“会思考的鱼”,是一个很有张力的短语,连鱼都在思考,连鱼都会思考,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需要思考,思考就有痕迹,就有产物,诗歌等文学作品就是思考的具体呈现。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崖老师思考的产物。读了崖老师的诗歌,我能明显感到她的作品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痕迹,很纯,纯真、纯粹和纯美,有那个黄金年代的理想主义风格,有传统的味道。她很早就写诗了,后来因为工作家庭停笔不写了,重新提笔之后就一发不可收,井喷一般,这非常不容易。她不炫技,不晦涩,不跟风,不故弄玄虚,非常真诚,“素面”示人。崖老师诗歌还可以粗砾一些,不必要每一首都写得很精致、很丝滑,让一些粗粒物磕痛读者的心,让人记忆深刻。这也是我一直再努力的地方。
曹卫东(诗人):很荣幸受邀参加崖丽娟老师新诗集《会思考的鱼》线上分享会,这是一个关于“从疫情中寻找诗和远方”的思考。与崖老师认识是在2020年夏季,最初的了解,我知道她是一位资深的编剧、一位文史研究学者。那时我开始读到崖老师的诗,感觉有一种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细读之间,感觉情感真挚,诗句温婉秀丽,但是我不知道她何以从历史的研究中转而写诗?在认真读了她的前两部诗集《未竟之旅》《无尽之河》以后,我似乎从她的诗歌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仿佛有一支饱蘸诗情的画笔握在她手中,终将要绘出人间烟火里最绚丽的风景。正如她在诗歌中所写“聚集泪和诗/为你深情而歌/绵延今生/如无尽之河”。从2019年到2022年,崖老师以平均一年一本诗集的速度从容地旅行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其创作速度之快、创作题材之丰,令我感到惊讶和震撼。我想这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与生俱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字、文学的那份挚爱,由此她的诗文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清新和灵动;在情感飞扬的文字之外,留下的更多是一种文字的纵深,一种对于生活和哲理的思考。《会思考的鱼》和前两本诗集不同的是,选题不再拘泥于爱情和乡愁题材的限制,新诗集创作题材上拓展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对生活对家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细细品读之后,为诗人娴熟地对文字的驾驭技巧和诗歌带给读者的思考而折服。比如诗歌《虎门感怀》《古都南京》,深藏在诗人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一览无余。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未竟之旅,这会激起我们对梦想的追求;而对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每一个诗人每一个作家来说,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孜孜以求则是一条无尽之河,为了挚爱的诗歌,我们一起前行;为了人世的精神食粮和远方,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晓云(诗人):加入上海市作协后的第一次会议,正好和崖丽娟老师坐在一起,从此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总是有幸第一时间阅读崖老师的诗集。前两本诗集《未竟之旅》《无尽之河》名字上的关联,因此当崖老师告诉我出版了第三本诗集时,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三本应该是一个系列,第三本的名字中或许和天空、宇宙有关,这样,大地、河流、天空,整个空间就非常饱满了。第三本诗集的名字出乎意料《会思考的鱼》。乍一看,这一本和前面两本的跳脱感太强烈了,但是随着细读,就会发现,其实还是前两本的延续,更是突破。前两本以观察为主,以情感为重,更贴近生活中的细节,情感的笔触尤为细腻。我特别喜欢《会思考的鱼》这个题目,哲学思辨的色彩更加明显,打破了“鱼的记忆只有7秒”的悖论,由观察深入到思考的层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随着这条鱼,一起回溯生命的起点,一起见证生命沉淀与充盈的过程,感受生命的饱和度。这里我就要举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未竟之旅》与《会思考的鱼》两本诗集中都有《戏里戏外》,而且巧合的是,都在第71页。2019年的诗集里,是《戏里戏外》和《粉墨人生》,2022年的诗集里,除了原有的这两首,还有8首和戏有关的诗歌。这里,既延续了细致的旁观,也调动融合了自我的触动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更是在叩问与思考。其实,她并不需要读者来回答,她的心底已经有了思考和答案。我想,这就是她借着这条鱼做的观察、思考与记录。
李梅(资深编辑):对诗歌研究我是一个门外汉,但我这个门外汉却非常喜欢读崖老师的诗歌。每次读诗集,都会感觉有股力量在心中冲撞,这也许是共鸣。我个人非常喜欢诗集中的两首诗《你不必说我孤独》和《回家的路》。以前读到崖老师的诗歌还是会飘在一个虚幻空间,但在这本诗集里,感觉许多诗歌这折射现实,以巧妙的语言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譬如《你不必说我孤独》这首诗歌,让人看了感觉写的就是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人世间,我们似乎有许多朋友,但又没有朋友。疯狂的网络社交空间与现实交替,九宫格里的隐形人和预设的对话,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点。而《回家的路》又是一首非常温暖的思乡诗歌。特别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回归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心安。而这也让人感觉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视角和丰沛的感情。崖老师出了三本书《未竟之旅》《无尽之河》到这本《会思考的鱼》,让人感觉到崖老师在写人生之河,从家乡的漓江到如今居住的上海,用柔丽又有力量的语言记录人生浪花。三是一个奇妙数字,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祝愿崖老师灵感不断,创作出更为丰富精彩的作品。也祝福《会思考的鱼》这本书大卖。
周晴云:(资深编辑):2019年她的第一本诗集出版,我曾经对崖老师做过一次访谈,在那次访谈中,回溯崖老师的诗歌之路,让我看到文学在一位少女心中种下的种子如何发芽开花,看到热爱诗歌、热爱知识的时代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心灵。崖老师这两年的新的创作,特别是这一本新作,让我看到的是一位成熟的诗人,如何拓展自己的写作领域,如何从诗歌写作转向诗艺的研究、诗歌的研究,力求在诗歌领域有更深更广的探索。
语伞(诗人):崖丽娟老师的新诗集《会思考的鱼》,这个名字就是一个智性的隐喻,它代表了作者对诗歌写作的认真和虔诚。但整本诗集又以感性为主导,将丰富的生存经验与豁达的活力融为一体,笔随心走,随物赋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戏里戏外》和《时间的表情》两组诗,“走过扑朔迷离的后台,仿佛穿越无法预设的人生栈道”(《幕间》),“收拾三弦、装好琵琶/走出戏院,恍惚/过了粉墨春秋一年华”,这些诗句独抒性灵,作者以剧院工作经验的敏锐感受力,使读者瞬间获得“台上戏里皆人生,台下戏外皆如戏”的情感共鸣。《时间的表情》以二十四节气的情绪主观体验为表现模式,在这组诗里我读到了温情、温度,诗人温厚的内心。《雨水》中有万物鲜活,《惊蛰》有笑语从空中抛洒,即便《清明》也是逝去亲人的笑貌,即便《小寒》也是驱寒融雪的勇气,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真诚和善意,皆在一个个词语的脉息和搏动中。纵览整本诗集,闪现着性情之光,也不乏智性的探寻,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葆有的持续的泉涌式的激情。真诚祝贺、祝福崖丽娟老师!
莘小龙(诗人):《未竟之旅》《无尽之河》《会思考的鱼》,这三部诗集的接连出版,是崖丽娟老师诗艺探索的重要成果,也是她诗意人生的精彩呈现。
金云(诗人):祝贺崖丽娟老师的诗歌分享会圆满成功!愿常葆有一颗年轻的心,诗思泉涌,创作出更多更美更好的作品!
水晶(诗人、朗读者):灵动的诗人写灵动的诗歌 期待崖丽娟老师下一本的精彩之作。
石天宇(文学博士):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崖老师将根固于本性之中的母体意识迢迢不断地发展出来了。这种母体意识不断地将人召回自身的内部,并挖掘内在诸多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多首诗歌中都有体现,比如《敏感,这一枚生活的芒刺》。诗中说“接纳或拒绝成为哈姆雷特之问,语言如匕首,艰涩隐晦的锋芒,插入纠结心病的表证。”这句诗对我的启发很大,诗人的心灵结构就是语言式的,语言作为心灵版图的疆界,诗人对世界的疑惑、见解,均是依据于它。但是,崖老师的这句诗分明阐释出,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人与它之间是“接纳”或“拒绝”的二重性关系,在这种二重性之中,人从其语言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纯粹的“我”。崖老师的诗并未止步于此。她将这种接纳或拒绝阐释为“哈姆雷特之问”,哈姆雷特在亲人弑父和遭到家族遗弃之际追问“生存,还是毁灭”,如果说生存意味着接纳,毁灭意味着拒绝,那么崖老师是将这一生命问题转化为了语言问题,生命事件被诗歌语言化了,一个纯粹的“我”对语言的态度即意味着对生命的态度。紧接着,诗中又说,“语言如匕首,艰涩隐晦的锋芒,插入纠结心病的表证。”这一句体现出诗人内心是颇为踌躇的,诗歌的运思、气脉简直成为了一种“心病”。但是,这种纠结本身也成为了自身之内的一种可能性,无妨就把这种可能性书写出来,这亦是诗人的一种真诚的品质。
胡艺昕(诗人):崖老师的作品富有水性,从《无尽之河》到《会思考的鱼》。两本诗集名本身有水的流淌。本部诗集的问世更让人欣喜异常。“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崖丽娟老师的诗作本身就像“会思考的鱼”这个意象一样,灵动而富有思考力,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无疑是有生命质感的作品。
瞿冰(诗人):“万物与季节分享阳光的慷慨/打开心窗,接纳欢乐和悲伤/任思绪,云卷云舒/让往事,隐入海浪/蓝色的画布裹藏起长夜寂寞/大海点点星光/听得见,浪涌、涛回/看得到,花落、花开”——《夏至》
崖老师的诗就像一幅幅唯美的画卷展现眼前,又好似一缕缕阳光,洒向哪里都温暖。她的诗凝练有张力,清新明朗,精致细密。夏至的阳光,冬夜的漫长,春雨的滋润,秋分的月光。描绘了万千风月四季,寓意深邃,感情细腻,意境融彻,包含着她对生活的情意以及丝丝悲悯,都并入笔尖。细细品读她的诗集,顷刻间心中的白雪渐融,摇落的刹那,只看见千山万水都褪去,唯独她的身影似惊鸿一瞥。山与海,在眉目间相拥;风与月,在回眸中相逢;星与辰,在一笑后奔涌。诗韵,化作落笔后的心动。人间风光无限,每一处都充满了美好与精彩。崖老师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孜孜不倦,读着诗人的诗成长。“诗人,仍在写诗/读诗的人/多年之后/也成长为诗人”——《成长的天空中布满心事》。一支素笔合着淡淡的韵律,谱写一首心曲。将心,浸在一抹诗韵中;将岁月静好,缱绻于指间,晕染成一朵朵诗的芬芳。犹如一条会思考的鱼,遨游在诗海里。
姚永胜(企业老总、诗歌爱好者):“《会思考的鱼》崖丽娟老师第三本诗集空中分享会,与诗友沟通交流一团和气。精神指代词诗歌变速,诗坛闯入者。《未竟之旅》、《无尽之河》先后三本作品,深入读者之心。让诗友无限崇拜,正能量,指苍穹。生命、热爱、坚持、思考、勤奋。”(书法抄录如下)
时光把诗雕琢成标本(组诗)
1.
纸和笔,瑟瑟抖索
思维来不及更换词语
默念他的名字
咀嚼,一百种新鲜的滋味
失眠的脸
睁着苏醒的眼
寒风轻吹,怕凉了一颗心的温度
夜,无声,无色
你似蛰伏的猎手
静默中
将一首诗
制成了标本
2.
阳光,以热烈的纯穿透时空玻璃
七彩霓虹炫目
在热情的注视中
一列绿皮火车奔驰而来
历史的尘埃悬浮
往事,无声落在案牍
纤纤玉指轻拈发髻
车票,业已泛黄
年年,岁岁
如椽之笔难以写出
此时,那般
曾经的青春年华
3.
田园牧歌总与你相连
宁静的风景画里
常有你轻柔的身影
怀念有你的日子
如同怀念某一种
生活方式
被风吹拂久了
会做一些浮想联翩的梦
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淡淡不着痕迹
与时光流逝
异曲同工
4.
我想知道,未来指向何方
前世是否经历千般奇葩
沉默于水底,像一颗鹅卵石
想念着,激流回旋的温柔
萦绕梦中的冰凉轻吻
特别害怕内心激情干涸
怕清澈流转的幻想
满怀天真又充满绝望
当暮色笼罩
静听天地间流水淙淙
时光把一首诗
雕琢圆润
珍珠般晶莹
5.
寂静的大地
一双温柔的手抚摸遗忘的伤口
疼痛,流失在桃花密雨
万物期待春天降临
滚滚红尘,月光清澈澄明
风许下诺言
白云和花朵留恋
人间的烟火气息
季节的风劲吹,落英缤纷
回忆绚烂,总会有片片温暖
遗留在一首首诗里
6.
诗歌的记忆不像7秒金鱼
1989年,25岁的我恰如你
黑与白的世界混淆现实
想像和虚构,灿若宝石
追寻宝石的神奇,上天入地
火车呼啸,岁月穿梭奔驰
谁来助我攀上云霓
捕捉羽化成仙的呼吸
搁浅的一截旧月光
如行行旧诗伤感迷离
7.
当年一首诗
点横竖撇,拨动青春心弦
和我一起读过的人,已不再青春
曾经的青春
灰飞,烟寂
某一日,邂逅作者
意料之外又百感交集
摩挲书页上清丽的诗句
幻想,失而复返了
一寸寸光阴
8.
诗扯着我的衣角
要我留下
不,我向着你
飞奔而去
你的双眸
像晨曦微漾的露珠
晶莹剔透的诱惑
太阳也不忍
生命设置一道谜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谁陷落在
谁的一半里
(注: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为王朔小说名)
《南方诗歌》2022年9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