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韵之白露
宋元翎

(白露。黄经165度。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从《诗经》里走来的千古名句,走出了一个晨露悬叶、雾锁秋山的气象。
白露为霜,玉阶生凉。我不禁寻思,白露何时开始凝结,又于何时滴落?

清晨,田野里、小路旁,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鞋子,浸入人的肌体,让你感觉到一丝丝的清凉。
夜晚,秋虫和鸣。蝈蝈的叫声,一会儿独奏,一会儿合唱;一会儿低吟,一会儿高亢。不甘示弱的蟋蟀,叫声是那样的清脆而悠扬。

屋檐下,那原本“叽叽喳喳”小燕子,不知何时挪窝,“扑哧扑哧”地飞走了;只见一群群鸿雁翱翔云天,所有的候鸟都已迁徙,奔向南方。那些曾经饱经风雨的树叶,被一阵秋风伴舞,开始一片片旋落;那跳跃的声音,飘逸的舞姿,似乎要呈献生命中最华美的乐章。
不知不觉中,门前开花了的桂花树,飘散出细细的、淡淡的幽香。那小小的花瓣,擎起一行行晶莹的露珠,似乎要将一生的旅程内敛在秋天淡然、平和、安宁的气息里,将它凝结成一串风干不了的记忆,在心上永久地珍藏。

我的耳旁,仿佛听到杜甫的声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仿佛听到李白的抒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听到了李贺凄美的低诉:“月明白露秋泪滴”,听到了伟人毛泽东雄浑的吟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一首首经久不衰的秋词,仿如一滴滴纯净晶莹的露珠,终于洗白了季节的思路,一次次不经意地温暖着我们似乎冰冷已久的心房……

我依稀看到,这些被五千年的露水过滤加工过的秋思,依然屹立在故乡的指尖,弥漫于炊烟袅袅升起的屋梁;这轮被五千年露水染白的秋月,依旧朦胧了秋色深深的画布,浸润了丰熟的庄稼,濡湿了母亲花白的头发,和望穿秋水的双眼……
(选自图书《岁月当歌》,宋元翎著,大众文艺版社2012年7月出版;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