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
当然,不只有苏轼、郑燮(郑板桥)。
还有远嫁的姑娘,记忆中的那支竹竿,便是故乡与亲人。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

竹乡(浙江安吉)人吴均的竹子在日子里,于是他看到了“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江苏南京长干里的商妇记忆中的美好,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二首》)”。
热闹的竹子在王维的眼中、笔下是这般模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因为许多有李涉经历的人反复的记录、描述,禅院之中少不得一片竹林,“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思念故友,当是在“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夜晚。
关云长回复诸葛瑾,“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还有,《和合七玄》的作者刘建军先生和他的好友、《和合七玄》的首读者老盖先生。
七脉竹节秀直、隽永而流畅,一取孔夫子人到七旬,则“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意,以此表达对人生的自况和祝福,二取中国民间“竹报平安”的吉祥祝愿,但更根本的寓意则在于用竹的七大品德,来揭示和传达对于人生天地间七大玄德的期许和赞美: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为正直;
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为奋进;
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为虚怀;
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为质朴;
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为卓尔;
竹虽卓尔,却不傲娇,是为善群;
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为担当。
(刘建军钧瓷作品[和合七玄] 老盖文)

还有中国人跨越时空的陪伴者,依旧是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作者: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