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艺玮
上图中牌匾的三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头两个字一样,似字似画似符箓。给出了拼音,但是字典里、手机字库里却没有那个字。就是这么一个似字似画似符箓的图像,却频频出现在陕西餐厅餐馆的牌匾上。在西安,人人都熟悉并且都对之亲切。都能给你说些关于上图的故事。(图二,就是那个似字非字的注音)。关于biangbiang面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不过,我不想复述别人的东西,于是我构思了下边的故事。

乾隆年间,有一次乾隆到了西安,当时叫长安。饿的饥肠辘辘的很是难受,仆人犯了大错似的赶紧给他找吃的。
我推测,这肯定是乾隆微服私访,不然锣鼓喧天的来到西安,当地的州府衙门怎么能不接驾呢?何况这是直接面圣的机会啊。伺候好了皇帝,加官晋爵立马实现。乾隆好大喜功爱做秀,微服私访,能体现勤政亲民的形象。伏获大量的粉丝,集中众多的眼球,所以我说乾隆微服私访是大有依据的。
仆人因为皇帝是微服私访,所以也不敢张扬。看见远处有团亮光,尽管不很光亮,也是忽闪忽闪的上下蹿耀,那是饭馆的幌子。就跑了过去,仆人进了小店就问:有什么吃的吗?
店掌柜在暗光处看不出年龄,身体倒显硬朗,说:都这时间了,还能有啥吃的呀?
“能吃就行,求您就快点儿吧!”
店掌柜端来一个碗口直径一尺多长的大碗,碗里盛着一寸多宽的面 。
店掌柜说 : 就剩下这一碗面了。
仆人惊讶的看着那碗面,咧了咧嘴:“就只有这个,没有别的了?……那就求您把浑身的解数都使出来吧,给弄好吃一点,弄好了,上边那位一高兴,你的好处可就到了”。
仆人多少还是暴露了身份,不过店掌柜不可能往多里想。如果店掌柜当时知道了是皇上要吃他做的面,可能会吓得屁滚尿流的,他的面可能到现在还没有名字呢。

店掌柜往碗里放了一些葱花,姜末麻椒等调料。把仅有的一快酱牛肉也切成片放到碗里。末了,炸了一勺油倒进碗里,油倒进碗里发出嗞嗞的声音,一缕热气冲起,香喷喷的味道钻进了仆人的鼻子里。仆人用力的吸着鼻子,肚子立刻就咕噜噜响了起来,他知道了他自己也饿着呢。
店掌柜又从一个坛子里,舀了一勺东西放到碗里,然后递给了仆人。仆人从怀里掏出几两银子,放在桌子上就走。店掌柜急忙制止说:“官人折杀小人了,官人夜里来到小店,仅有这一碗面,已经是愧待官人了。秦地人好客,此碗面权当招待官人。还怕招待不周,怎能再收银两?”
店主人慷慨陈词,说得有情有义,十三朝古都的王气尽显,不过仆人还是没有收回那五两银子。
乾隆皇帝吃完了那碗(图一)的面,立刻来了精神,连声夸奖说这面好吃。他让仆人把做这碗面的师傅叫来,他要当面赏赐。仆人大喜过望;他一直担心皇帝会因吃不好而龙颜大怒责罚他。没想到皇帝吃出了兴奋,吃出了情致。他一溜烟似的飞出去了,没一会儿就带着店掌柜回来了。
看着跪在地上的店掌柜,乾隆说:免礼,起来吧!
店掌柜没有起来,仆人赶紧提醒店掌柜说:圣上让你起来呢!店掌柜这才站起来,定了定神。
乾隆开启金口,问店掌柜想要什么奖赏,仆人在一旁小声催促提醒:圣上要奖赏你呢,还不谢恩。店掌柜这时倒是真的冷静了,他缓缓的说他什么也不想要,因为这是八百里秦川的习俗。要是皇上非要奖赏的话,就给小店题个字留下墨宝吧!

乾隆皇帝知道了这是位高节之人,秦楚多慷慨之士,今天终于印证了。于是,乾隆问店掌柜刚才吃的那碗面叫什么面?店掌柜回话:这里的人都说好吃,却还没有名字呢。乾隆皇帝大喜,让下人笔墨侍候。乾隆思索了一会儿,然后用毛笔在宣纸上边想边写,也可以说是边写边画边想,画画写写,写写画画,最后,就写出了或者说画出了(图二)的那个字或者说那个字画。
笔者暗揣:乾隆当时一定是受了他吃的那碗面的蛊了,也可以说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吃了一海碗腰带宽的面。并且这面的宽度、这盛面的大海碗,乾隆以前根本就没有见到过。再加上这面的味道口感确实好,在皇宫里没有闻过更没有吃过。所以,在极大的反差下,心情过于兴奋以致于有些颠诳,这才就有了那样的作品。看来,就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没有尝遍天下鲜啊!品尝天下美味,是否也是皇帝们微服私访,下察民情的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呢?再有就是面好吃的秘密,可能就藏在那个坛子里,店掌柜只舀了一勺放进碗里,那碗面就让乾隆吃兴奋了。
众人看着乾隆皇帝的御作如坠五里烟云,你看我我看你的哑着嗓子不敢作声,最后,还是仆人机灵,说:还请主子赐名。
圣上的意思,下面的人是不能随便揣测的。就是心里有了答案,也是不能说出来的。就是说出来了,也是错了的。孔老夫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已成千古圣训。作为臣民人的都熟稔着呢。只有这样,以愚显智,圣上才会高兴,认为自己当皇帝,是皇权天授!
乾隆说:就叫biangbiang面!
乾隆就这么造了一个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最后凭借帝王的权力硬把它确定为字的画符。它有读音,用拼音也能拼出音来,但翻遍字典也找不到这个画符似的字。
文字始祖仓颉最初造字的时候,以实物形象开始,画图表意,象形字就出现了。经过后来人不断的删繁就简,形成了现在字典里的汉字。
武则天造的“瞾”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字典里也能查到,手机也有。看来武则天还是遵从造字原则的。

乾隆这似字似画似符的图像,也成了陕西的一怪了。而且是至怪,怪得不能再怪了的怪!怪得黄土高坡八百里秦川的人们喜不自禁,成为众多面馆的共同牌匾。可能是西安毕竟是十三朝古都,那里的人什么没见过?于是西安人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司空见怪了吧!
店主人如获至宝,回去后就找字画店给裱了起来,放到密处,做了收藏。又找村里的私熟先生照着临摹了一幅,让匠人照着临摹品刻在木板上。一顿忙活后,这块木板就成了牌匾挂在门楣上方,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也是啊,皇帝的御笔谁不想看?沾沾喜气谁不喜欢?
现在,西安挂此牌匾的店家,满街都是。店主们都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家就是当年乾隆皇帝御笔的那家传人。而且都有理有据,绘声绘色,无论你听了谁说的,你都会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在八百里秦川,这个面做得火得不能再火,好得不能再好了!


作者简介
高艺玮,笔名日月,爱好文学创作,喜欢硬笔书法。硬笔书法获国家大赛等级奖,作品在澳洲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