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泉映月悼阿炳
作者:王宇鹏(陕西商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无国界,音乐不分种族、年龄、性别和身份。因为音乐具有世界共通性,是人类的通用语言,它具有跨越民族隔阂打动人心的力量,音乐可使人和人之间就平等交流。我国民族传统弓弦乐器-----二胡,因为它的发音接近于人的泣诉之声,这种乐音富有洞彻灵魂的穿透力,更能够充分表现人内心深处复杂微妙的情绪变化:表现人的心灵之痛和精神之伤,以及个人命运挣扎沉浮。阿炳就是凭借这种极其朴素简易的民族弦乐二胡演奏出了民族乐曲的经典----《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一经面世,轰动整个音乐界。日本著名挥挥家小泽征尔虔诚地说:“《二泉映月》应当跪着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但我们还是站着听吧!阿炳错乱的人生经历留给我们几多人生思考。实事求是地说,因为阿炳前半生乱世飘零、挥霍人生、麻醉自己,致使他的后半生命运凄苦孤寂悲凉;也因为他坎坷沉痛的悲剧命运,最终凝结成他生命的绝唱《二泉映月》。

百年前的江苏无锡街头,一位头顶礼貌,戴一副深墨眼镜的佝偻老人,他神色凝重、衣着整洁,左手把弦、右手持弓,颔首专注于自己的二胡演奏。他以民族乐器二胡,演奏出人世间的沉痛和悲凉,他用民族乐音《二泉映月》捍卫了自己的生命尊严。他任由马尾弓在蟒皮与丝弦间有节律的腾挪游移,随着他手腕疾徐起伏,手指精准有力的空换移跳,他的生命便与琴筒共鸣出低沉、悲怆、凄伤、哀婉、忧愤的乐音;他用弓弦自然任性地抒怀,人生的不幸与哀痛自他指间滑落。每个音符都如重锤敲击着我们的玻璃心,听之无不心旌神摇,潸然泪下,灵魂震颤。
斯人已逝半个世纪, 但他演奏人间的《二泉音乐》已铸成不朽的经典。音乐是世界的通用语言,这个阿炳,他的内心有多凄苦?人生有多艰难?今天我们能否通过乐音的通道触摸到他的苦衷?当我们凝神谛听时,溢出二胡的音符旋律忧伤深挚,流露出他伤感悲怆的生命体验和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在表面平静、婉曲地抒情背后,隐含着阿炳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坚忍的生命力量。整个演奏韵律沉抑悠长,意境悠远深邃,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阿炳厚积薄发,他把终生的生命体验利用素朴简约的二胡演奏成了民族音乐的新高峰:哀婉凄绝的乐音,如泣如诉的旋律,似乎诉说不尽他的孤独、忧伤、抑郁和人生的悲苦;旋律时而沉静、时而激切、时而悠长、时而断续。掩抑凝滞的怆然悲鸣,表现了他对自己深处社会底层深痛的生命体验;铿锵乐音激昂悲切,让我们体味到阿炳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和战胜命运的乐观信念;沉静悠长的旋律,体现出他对美好人生的爱恋和期许……他能精准细腻把握好每一个音符的情绪变化,他洞明每一种情感起伏的节奏与旋律,他以音符记录人生,抒写怀抱。他卖艺并不出卖尊严,他失明并不失去人格。流落街头的阿炳,只有在他身处在人生的低谷时,他才能深刻体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才能将自己悲苦的身世命运、凄苦孤独的生命体验演绎到极致。我们在谛听他的乐音,仿佛一弯残月垂于天边,晦暗的柳影里,有一位饱经忧患的老者拉一把耳胡,显得忧郁凄伤,如泣如诉的弦音掩抑着他的人生的凄伤。流水潺潺,老人兀自吞泪哽咽。他吃力地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人间辛酸,他深切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要用二胡控诉自己的不平身世命运。他的身后留下深深浅浅歪歪斜的脚印……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人类普遍的命运走向,忧伤是人类共有的生命体验。忧伤哀怨的音符自然是打动人心的。因为阿炳有价值的生命被戕痛被伤害被毁灭,因此,人生悲痛情深因《二泉映月》更见凄苦苍凉。
可这人世间谁又能逃脱命运的拨弄?无论你是达官显贵,抑或巨贾豪强,还是底层百姓,即使能通天利达、翻云覆雨,或是屈就于命运摆布,而在未知的命运面前我们都亦如刍狗。繁华喧闹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孤寂与苦恨呢?人们喜欢《二泉映月》,大概就是因为悲凉苦难人生能以低沉、凄婉、深广、悠远、哀痛的羽音形式淋漓极致地再现吧!流浪者的瞎子阿炳,岂能想到他从心底悲切嘶鸣的人生乐章竟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当杨荫浏教授将这首曲子整理见诸于世后,阿炳——华彦钧才名扬天下,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而铸成永恒。正当他要进入人生高峰之时,华彦君却贫病交加,生命垂危。这就是命运。他受尽人世间眉高眼低,体验尽人生艰涩苦痛之后,当命运垂青之时,他的人生已成定局。
现今华彦钧和他的《二泉映月》已成世界文化遗产,跨越国界,响彻寰宇。当国际爱好和平、遵从人性的善良的人们重新演绎这凄婉的乐曲时,我们谛听,我们体味,怎不动容彻悟!这是用灵魂涤荡灵魂,用生命启迪生命,用音符救赎灵魂的生命乐章。阿炳,传奇苦难人生,却把生命的音符永留人间,永垂不朽!
(2019.03·27)



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商洛评协、诗协会员,《九天文学》《作家摇篮》“作家在线”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有4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级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