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水南高楼村邱氏客家宗祠
二零一八年二月十三日下午二时,我在赣州沙石大桥章江北岸湿地公园游玩(原黄金高楼村)。那时虽是冬日,但章江河畔树木参天,青草依然繁茂。多云的天空,太阳偶尔露脸,河滩的风吹来一丝凉气,将枯老的红枫、梧桐叶,飘落在溪沟、水塘和曲径上。游人或是在廊亭偶座,或是在沿江木栈上走看。在我流连江景秀色之时,耳边传来一阵阵欢嚷声,透过绿树远远望去,绿坡上一栋白色仿古建筑跃入我的眼帘,好奇心驱使我朝那边走了过去。

我踏着江边青石阶基而上,走过绿道,站在了这座仿古建筑的阶庭上,一座巨大的握剑将军花岗岩石雕在眼前矗立。将军石雕基座上镌刻着“客家邱氏始祖邱崇”八个描金大字,不禁令我由衷肃然起敬。原来这是座新建的邱氏客家宗祠,能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建宗祠,这可真是风水上好的宝地啊!立时我又有些疑虑,赣州城区为大将军立雕像的,好像只有军门楼前的文天祥和五龙大桥头不远处的卢光稠两人,为何一座高楼村的邱氏宗祠门前,竟然立起了一座将军雕像?其间一定大有文章。 那时是年前下午时分,邱氏宗祠办完了家族喜宴,曲终人散了。我继续打量这座宗祠:祠堂大约一百多平方米面积,白墙黑瓦、飞檐斗拱,敞开式的门廊,紫红色的门扇和花岗石铺就的门庭,诚然一座小巧雅致的赣南客家宗祠。宗祠阶庭前搭起了帐篷(供储备食物用),有人在收拾家伙事。我站在宗祠门前瞻望,门廊檐楣上镌刻“万载兴隆”四个金字,两边的门柱上有一副楹联:“渭水源流营丘肇姓祖德宗功昭万代;河南郡望章赣发祥孙贤子孝衍千秋”。

△虞斌供图
宗祠大门柱上也有一副楹联,左侧写着“欣逢和谐启后裔世世昌荣”;右侧写着“盛世维新佑嗣孙房房富贵”,这是新宗祠落成的庆贺祝词。门上也悬挂着镌有“邱氏宗祠”的金匾。我在大堂门口朝里望,堂壁正中是“丘氏开姓始祖穆公圣像”,上方“河南堂”三个鎏金大字的堂匾,表明祖籍地是河南省。我再轻轻走进祠堂,穆公圣像两侧挂着“穆发千枝四海前人皆共祖;公传万代九州后裔总同宗”一副楹联。楹联两句首字合成“穆公”,后查得百度百科,“丘穆公是太公三子,太公封齐建国而令穆公领镇营丘,其族人遂以丘为氏,清朝雍正三年,为避孔丘名讳,雍正帝下令改为‘邱’姓。民国建立后,一部分人恢复‘丘’姓,一部分人仍沿‘邱’姓。因此穆公为丘(邱)姓之祖。” 《广韵》引《风俗》有载:齐太公(姜太公、姜子牙)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朝姜太公望因首功受封于齐,建都营丘(在今山东省临淄)号齐侯,列五侯九伯之首。其支族居于营丘者,遂以地为氏。《丘氏远祖太公望传略》称,太公三子名穆。穆公联外侧挂着“登基鸿发宗功衍庆家声远;相继繁衍祖德流徽世泽长”的楹联。后查得此联两句首字 “登相”是后世子孙邱登相,“元明之间,其后有曰登相公者,自宁都金菊之地迁来赣县水西之石灰山,再徙黄金高楼村。”(见邱冠瑛《高楼邱氏重建宗祠记 》)邱登相是高楼村这一支脉的祖先,此文将重建宗祠一文说尽高楼邱氏渊源。

我从大堂出来,问正在阶庭收拾的大嫂,“你们这儿是办好事吗?”她笑笑用普通话夹着高楼口音说,“是年前的堂族相聚。”我点点头,她又说,“祖上遗留的土地被开发了,村民们住上了返迁房,大家有了新家园,日子也过得舒坦,就是生分了,唉!”我说,“你看这么高的楼,这么美的环境,应该高兴呀!何况离得又不远?”“是啊,几十年的村邻分开各处,变化这么大难得一见,乡里乡亲的,彼此依依不舍啊!好在时常能相邀一聚,这不,村里赶在年前又聚了一次。” 我也笑着应和,“还是你们好啊!”“嗯,乡里人就喜欢讨闹!”她话匣子一开也不避生疏,话儿说得有些眉飞色舞地:“正月里搞龙灯会、摆鸿丁酒,五月端午又赛龙舟,九月九在是重阳宗老与村民的欢聚。还有亲族人的婚嫁、佳节庆喜和宗族祭祀等全在宗祠举办,青天下庭院又宽阔,随便怎么闹!嘿,你来吧,有得闹嘞……”她这么能干又会来事,难怪自告奋勇替村里办事。我便也高兴地连连答道,“你这么客气,我还是端午节来看赛龙舟吧!谢谢了!” 我站在庭院前朝丘崇将军石雕瞻仰了一会离去,告别大嫂去沿江走走。
我知道,早年的黄金高楼村在老城区还是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这里是平原产红薯出红薯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又搞副业,收购鸡毛鸭毛加工。而对于高楼村邱氏等几姓家族的人文历史渊源,却是没有细致了解。至于这位大嫂说的鸿丁酒,据我所知赣南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地方叫添丁酒、杠花子酒,一般集中在元宵节前几天。其实就是客家正月祭祖与新年酒交集一起,村民共庆新春大吉。按照赣南客家习俗,凡村里人家头年添丁,次年必备酒菜礼品。由村里的男子们敲锣打鼓、吹唢呐到添丁人家集合,然后抬着红布包裹的酒坛与礼品,一路放鞭炮村街巡游,再来到宗祠祭祀祖先和修谱。仪式很庄重,由祭师引导祭祀人身披红布上香,叩拜行礼,祭师朗读祭文,并进贡三牲,祈求家族祖先赐福兴家族、添丁保平安,随后的家族宴也得闹个一两天。另外,舞龙灯在高楼村也有着悠久历史,既有舞长龙灯的也有舞鲤鱼灯的,并传承至今。以前每到春节期间,能看到汽车载着他们的舞龙队进城表演。 回来后,我对邱氏宗祠门前那座持剑将军邱崇雕像,被村民尊为邱氏始祖的丘崇与高楼村的关系还是一头雾水,我依然怀着浓郁兴趣探寻求知。一时手头没有资料也没有可采访的乡民,好奇心使我费力查询网上,却是资料很少,经历搜罗比对史书才有了初步认知,邱崇是唐太宗的大将军丘行恭的长子。丘行恭战功显赫,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年(636年)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昭陵六骏”雕刻于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浮雕中为“飒露紫”骏马拔箭的救驾勇士便是丘行恭。

要了解丘崇,我们就从他的父亲丘行恭说起。丘行恭(586年―665年),出身于官宦、将门世家,他的祖父丘寿是南北朝时期的西魏(535年―556年)将领,官至镇东将军。父亲丘和(552-637年),隋末唐初官员、将领,官至左武侯大将军、稷州刺史,封谭国公。丘行恭生性骁勇,能征善战,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战功卓著。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丘行恭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新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十五》有记叙,“初,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此段文章大意为,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和随从将士失散,只有将军丘行恭一人紧随其后。李世民被围追堵截的王世充骑兵一箭射中所乘战骑“飒露紫”,危急关头大将军丘行恭急转马头,向敌兵连射几箭,随即翻身下马,把自己的坐骑让与李世民,“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自己一手牵着受伤的“飒露紫”,一手持刀护着李世民一起突围 。回到营地,丘行恭为 “飒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后,“飒露紫”就倒下去了。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情景,也被定格在后来的石刻浮雕上。 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唐太宗令画家阎立本先把“昭陵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工艺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丘行恭拼死护驾为战马拔箭的石雕像,便是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以此彰显丘行恭在那次战役中的忠勇,于是丘行恭之名为天下所知。唐太宗李世民随后题写“六马图赞”诗,其中对“飒露紫”题赞文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李世民特许丘行恭入画,成为昭陵六骏中唯一带有人物的一幅。飒露紫的诗评,即是李世民对丘行恭的评价。 之后丘行恭还参与了宣武门政变,因参与诛杀李建成部将等有功,李世民对他也是恩宠有加,一路高升至左卫将军。见《旧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九》,“隐太子之诛也,行恭以功迁左卫将军。”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丘行恭升任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丘行恭去世,时年八十岁,追赠荆州刺史,谥号襄,赐给温明秘器(专家有说是古代葬器。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詔给温明秘器,歛以袞章,备九命之礼。” 清 唐孙华 《耶律丞相墓》诗:“当年秘器赐温明,一旦耕犂长秋黍。”),陪葬于昭陵。 可惜的是,“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浮雕,在1914年时被盗卖到了美国,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浮雕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并重新复制了"飒露紫"和"拳毛騧"两浮雕。

△飒露紫,图片来自网上

△昭陵六骏图片来自网上
我们再回头来说说赣南客家丘氏始祖邱崇。据《邱文仲墓碑》和族谱记载,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邱崇为右武卫将军,因事忤高宗,贬任虔州指挥使(在同治《赣州府志》中“光孝寺”有记)。丘崇举家由中原洛阳南迁虔州(赣州),为唐时中原南迁第一人,被后人尊为客家邱氏始祖。清同治《赣州府志》载:“光孝寺,在郡城东廉泉右,创于晋,后废。唐高宗时,指挥使丘崇弟诚复建。” 丘崇兄弟迁居虔州后,复建了光孝寺并在光孝寺内掘地得水,极为甘冽,故又俗称出水寺。可以看出,丘崇便是承袭了父亲的功勋荣耀,“袭父爵左武卫将军”(河南郡宁都灵溪邱氏三修大成宗谱),又因“乾封二年(667年)因事忤高宗,从河南贬任虔州(今赣州)指挥使”。在虔州任上也只是修复了光孝寺、挖了口井(见前清同治《赣州府志》引证),至于他在虔的丕绩有无,暂时没见史载。据邱氏谱牒记载,邱崇殁后葬于江西省宁都县南门外的白茅峰下,历经岁月、朝代更替,战乱、陵谷变迁,现今崇公坟茔遗迹无存。为使丘氏后昆铭记始祖,宁都县于二零一七年在洛口镇灵村,新建成邱氏大宗祠(丘崇公祠)。但他的举家南迁却是一件关乎家族兴盛、生生不息的大事,乃是千百年中原先民南迁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光孝寺门面(廖祥云摄)
史学界认为,自东晋以来,中原汉民由于躲避战乱、北方外族入侵等原因,先后发生了五次成批家族的南迁,其中至少有唐、宋、明末清初的三次汉民南迁与赣州相关。这些迁徙的汉族先民首先到达赣南后,有的又转辗闽粤。由此,闽粤赣三省相交的崇山峻岭便成了他们的立身之地。这里土地蛮荒人口稀少,历经迁徙先民世代艰苦开垦耕耘和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客家人的聚居地。“赣之为郡,处江右上游,地大山深,疆隅绣错”(湯斌•贛州府志舊序),由于历朝历代的客家先民大批迁徙赣南,再由赣南中转闽粤各地,赣南(赣州)也成为客家族群形成的摇篮。

△虞斌供图
客家先民是以家族的形式南迁,他们给赣南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开发融入赣南乡社。他们非常注重继承家族传统,维护家族文化和家风。由于这个原因,客家人重视立祠、祭祖和修家谱等。任凭千百年的沧桑巨变,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根基,他们有非常的族群凝聚力,使得客家先民的语言、习俗等得以传承下来。客家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譬如 ,清乾隆十二年重修的《邱氏家谱》中载有《家教篇》。现经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与中华丘氏族谱研究总会去繁从简的《邱氏家训》也明规,“一、行仁德,二、重道义,三、懂礼法,四、有智慧,五、守信用,六、要忠诚,七、尽孝道,八、好友爱,九、乐善施,十、求福寿。” 无论历史还是现代,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是客家人。 由此看来,丘崇家族的南迁,只是历史上赣南客家众多族群南迁其中一姓。历经一千多年,邱崇后代繁盛,子孙散居赣闽粤台、东南亚等地。据邱氏谱牒记载,邱崇有一脉现在宁都县洛口乡,邱崇孙文仲于唐开元间择虔化灵溪(今赣州市宁都县洛口灵村)开基立业。明嘉靖《赣州府志》有记,其孙丘文仲生于嗣圣甲申(684年),开元间择居宁都灵溪(今名灵村) 。另据“宁都县姓氏人口排名及源流”载:“其孙文仲于唐开元间定居宁都灵溪(今洛口乡灵村),生四子:齐、鲁、晋、楚,子孙蕃衍,散居江南数省百余县及海外,衍传子孙百余万人。成为客家著姓之一,赣闽粤台各地族谱均有详载。另一支据《象牙湾邱氏五修族谱》载,西竹公于明万历间由永丰古县迁宁都黄石观,再徙对坊象牙湾。这一支虽不是文仲裔系,但同属二居士后裔。宁都邱姓是客家民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族姓之一,今全县有万余人。” 丘崇后裔在赣州城郊的有两支:一,据《高楼邱氏重建宗祠记》,“谱载,其子渎公生文仲公徙虔化,即今宁都是也。文仲公生齐、鲁、晋、楚,裔播四面八方。元明之间,其后有曰登相公者,自宁都金菊之地迁来赣县水西之石灰山,再徙黄金高楼村。”这支后裔在水南镇高楼村邱屋,并立有宗祠,即我看到的水南高楼邱氏宗祠;二,另一支后裔聚居于城郊七里镇,并立有宗祠。丘氏总会曾有意“将赣州七里镇的邱氏祠堂辟为客家邱氏总祠,当为首选”,但未成。
本世纪初,水南镇成为赣州城市化建设新区,高楼村也迎来了开发的春天。《高楼邱氏重建宗祠记》载,“高楼邱氏,原有旧祠,始建于何时早已失考,清光绪乙亥岁阖族重修,新中国丙戌岁再行重修。至新中国再庚寅岁后,大赣州城市扩张至高楼,邱氏旧祠被为征用,市政府便统一规划,以章江北岸临江之土地置换。”新建的邱氏宗祠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廿一日落成。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设,章江新区路网交错、高架纵横、大厦巍峙鳞次栉比,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处处是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走进章江新区,江水与高楼相互映衬,犹如荡漾在绿树花海之中。如今的高楼村村民住进了花园楼盘,身份也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因为失地,政府安排村民就业技能培训,还完善了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医疗制度。村民的就业、生活、养老和医疗健康有了保障,安居乐业尽享美好生活。为使客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尊重村民的客家习俗传统,保留了甚至新建了他们的宗祠,方便高楼村的村民们在故地相聚。在我所走过的章江河畔,亲眼目睹不少这样的古雅宗祠。江景如画的章江边,客家宗祠建筑装扮着城市风景,犹如明珠零星点缀章江河畔和高楼大厦之间。近日秋高气爽,我又一次来到沙石大桥章江边游赏,并再一次怀着诚意观瞻了邱氏宗祠,只是没遇上他们的庆会。我在这里怀一番雅兴流连,投一回古意融情于景,未尝不是一次情心愉悦的经历。写到这里,赋七律一首记之:
水南高楼村邱氏客家宗祠感咏
龙脉昭陵神六骏,
虎威飒露紫追风;
雄爭匡霸横刀战,
勇断勤王救驾功。
归事荷恩犹感戴,
南迁忌忤故遗忠;
三灵宗仰新光耀,
九礼相承世代隆。
注:原文刊登在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