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 恩 有 您
一一追忆城步进修学校唐继兴校长
文/李巧艺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在这个中秋、教师节同庆的特殊日子里,我想起了一位教育老前辈一一教师进修学校的唐继兴校长。
唐校长中等身材,讲一口邵东话,穿着很朴素,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校长架子,乍一看,像个农民大伯。
唐校长是邵东仙槎桥人,生于1926年12月24日,邵阳县中(即邵阳二中)高中毕业,后又参加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2月分配到城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县二中担任校长近二十年,后在城步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校长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十年动乱,百废待兴。教师队伍需求量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是由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充当主力军。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1980年,唐校长“临需受命”,担任组织筹建“城步教师进修学校”的重任。
万事开头难。一切从零开始,地址、经费、师资等什么也没有。他深知这是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为了圆满完成党交给自己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唐校长克服了重重困难,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劳瘦一身。硬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向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1981年,一座崭新的“城步教师进修学校”,在儒林镇东门街的狮子山脚下正式落成、闪亮挂牌。

授课教师都是唐校长精心挑选的全县知名教师。
学生来自于农村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我属于以工代教)。莘莘学子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从全县各个旮旯飞向“教师进修学校”。当时的学生大部分是文革时期的初中、高中生,知识底子薄弱。俗话说:“手艺不精,如同害病。”大家多么渴望得到专业文化知识的培训。
我像做梦一样,幸运地两次来到进修学校学习。一次是82年进入“民师班”学习,另一次是84年进入“中函班”(中师函授班简称)学习。 我就像是久旱逢甘露的禾苗,迅速茁壮地成长起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84年 读“中函班”时,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学习这盘“黄花菜”,对于我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凉的。
开学的第一天,我是多么激动而兴奋。走进“进修学校”大门,只见路两边各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的教学楼,一字形排开。第一层是教室,第二层是宿舍。教学楼东头的土坡上,是学生食堂。教学楼前面是一个大操场,操场上有一个篮球架,很简陋,地面还是泥巴地,没有冻水泥。操场四周种着梧桐树,梧桐树的叶子有手掌那么大,一阵风吹过,就像无数手掌在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到来。穿过操场中间的过道,便是学校办公室和教工宿舍。
学校虽然简陋,但布局合理,教学楼宽敞明亮、南北对流、清爽幽静。
唐校长除了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外,还兼我们的政治课。记得第一堂课,他站在讲台上来了个开场白说,我上课是烧野火的,想到哪就讲到哪。这个形象比喻逗得学员们哈哈大笑,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校长的距离。唐校长讲课风趣幽默,游刃有余。学员们在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知识。一堂课眨眼就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唐校长讲课能结合实际,言简意赅。说明他治学的朴实。
我们除了白天上课外,晚上教室里仍然灯火通明,同样要上课或上自习。记得有一次,一中刘子民老师晚上给我们讲历史课。刚上了一会儿,陡然停电了,四周一片漆黑。刘子民老师并没有停下来,仍然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中国古代史。学员们鸦雀无声地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一直到下课电灯才来。这时我看见唐校长站在教室门口,默默地关注着我们。
在唐校长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进修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如语文老师潘思越,乌世伟,数学老师王亚明,心理学老师蒙明华,班主任程增正等老师。他们的敬业精神成为了我们今后教学中的榜样。

唐校长平时对学生学习上要求很严。
记得有一次,一个“民师班”学英语的学生在与老师聊天时说,现在记单词太累了,以后回去慢慢地边教边学算了。唐校长听见生气地说:“亏你讲得出口”。这位学员顿时羞得脸红到颈脖。
唐校长无论早操,还是晚自习,他都亲力亲为督促检查。一次“民师班”晚自习,有学员打牌,输了钻桌子。有一个学员刚从桌子底下钻出来,被唐校长查岗抓个正着。他当时不骂学员,只是严肃地默默环视教室,说了一句“正人先正己,你们如不守纪律,如何正学生,如何为人师表?”那几个打牌的学员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第二天乖乖地写上检讨书送到唐校长处。从此上晚自习再也没有人敢打牌了。
唐校长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很严,而且在生活上像慈父一样关心得很细。
平时唐校长经常与我们学员聊家常,了解学员对教学的反馈以及家庭生活情况。和他交往有如沐春风之感。所以他在学员中的口碑一直很好。
学员基本都是有家室的民办教师,经济相当困难。有的民办教师,星期天回家用油炒一瓶辣椒粉带来,每餐只去食堂打三两米的白饭,拌着油炒辣椒粉吃。唐校长满怀怜悯之心。为了让学生节省点开支,学生要打电话回家,就叫他们用学校电话打,不收电话费,由学校垫付。对那些家属在农村的民办教师而言,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
我们“中函班”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我们“中函班”到武冈师范参加数学结业考试,我校考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我的“立体几何”考了98分的最高分。“中函班”本来学制是四年(我们是教一期书,培训一期,属半脱产)。通过拼搏,部分学员考完了规定科目,提前两年就毕了业。我是其中之一。
一九八六年,当我拿到鲜红的“中师函授”毕业证书那一瞬间,感觉到沉甸甸的。虽然在别人眼里算不了什么。
多年来, “教师进修学校”成了城步县教师队伍的摇篮,大大充实了我县的师资力量。上至教委主任,下至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许多都是从“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出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在城步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与唐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唐校长不仅在学校里是位好领导、好师长;而且在家里也是位好丈夫、好父亲。
唐校长家里儿女众多,师母没有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作为一校之长,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仅有一次“以权谋私”,那次是他儿子在沉江渡结婚,借用了学校的手扶拖拉机到沉江渡接亲。
虽然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但是他苦中取乐,生活得有滋有味。工作之余时常吟诗作对,与文友切磋。常吟诵古文及诗词,不断充电。遇到别人求文求对时,常乐此不疲。正如古诗所云: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在这充满爱和书香气息的宽松环境里,子女们个个都有出息,几姊妹中有工程师、医师、教师、公务员......
晚年的唐校长,看着长大成人的儿女们欣慰地说:“辛苦养育儿长大。”
唐校长全家发展党员老少共九位。家庭会议上,唐校长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支书”。他常和孩子们交谈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家里充满了父慈子孝,乐观向上的正能量......
他的后代天南地北都有,无论身居何处,都谨记良好的家风传承:与人为善,服务社会。
他生病住院期间,因为腹膜透析,有时发痛,他忍住不吭声怕影响别人。医师来了,他还笑着说:“医师啊,等你有空,我把自己生病的感受与你聊聊,看对你的医疗是否有用?”医生都为之动容。
唐校长为他人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大家的敬重。生病期间来探望的学生,老友络绎不绝。有一位老同志握着唐校长的手感叹:“您是个好人啊!好人会有好报,您会很快地好起来的。”一个人被人说是“好人”并不容易,我认为这是最高的称赞。

谁知苍天无眼。2003年农历12月24日,唐校长驾鹤西去,享年77岁。按说寿数也不算短,但是他还有许多事情想做,他应该再享几年清福,遽然离去,叫人不得不感到非常遗憾。他的学生肖辉先校长闻讯赶来,伏在老人家的灵柩上号啕大哭地说:“老校长,您的学生来迟了......”。一个人去世后,学生如此悲恸欲绝,可见他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笔歌墨舞抒真情,怀念恩师写华章”。
我离开 “教师进修学校”已经30多年了,敬爱的唐校长也离开我们快20年了。往事并不如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情很快地被遗忘。但在我为人母之后,重新给了我读书机会的,桃李满天下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创始人唐继兴校长在我的脑海里终生难忘......
撰于2022年教师节前夕

【作者简介】
李巧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县作协会员,现为城步县退休教师,退休后方入文坛。作品散见于纸媒体《苗岭文艺》《新花》《小学生作文辅导》《文萃报》等报刊杂志及“苗乡城步”、“人网网络”“当代文艺”“湘楚山地文学”“美篇”等网络平台。作品曾获全国散文大奖赛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