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网友雷焱雄问:“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这“文武”何意?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还是指文才武将?
钟振振答(接上期):
在上两期的答疑中,我列出了“用文武”之“文武”的三个主要义项:
(一)“文”“武”两种不同的手段。
(二)“文”“武”两种不同的人才。
(三)“文”“武”全才。
具体到《三国演义》篇终诗,说曹操的“用文武”,到底该选取哪一种义项呢?
诗曰“牢笼英俊用文武”,“文武”既与“英俊”相提并论,当然是指人,而非指“手段”。故义项(一)可以排除。
曹操手下的人才很多,有“文”有“武”,但真正算得上“文武全才”的,还是少数。因此,义项(三)也可以排除。
剩下的就只有义项(二)了。而明嘉靖元年刻本罗贯中《三国演义》卷九《诸葛亮舌战群儒》载诸葛亮曰:“昔汉高祖皇帝起身乃泗上亭长,宽洪大度,重用文武,而开大汉洪基四百余年。”刘邦的部下,真正“文武全才”的也不多。其所“重用”的“文武”,自然也是分指。以《三国》证《三国》,是“自证”,是“内证”。因此,解其篇终诗之“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为既用文臣,又用武将,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
诚然,《礼记·杂记下》引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其所谓“文武”,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但我不赞成说曹操“用文武”是指“用文武之道”。理由有三:
其一,在古代文献里,如果“文武”特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往往上下文里会出现“之道”“张弛”等关键词。反言之,如果上下文里没有此类关键词,一般不好轻易说它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特指。
其二,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被小说作者妖魔化了。他不符合作者所持的儒家“正统”观念,因而被处理成了反派人物。而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儒家所信奉的“圣王”,篇终诗怎么会赞扬曹操这个“奸雄”践行“圣王之道”呢?
其三,《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小说,用的是浅近的文言。篇终诗的语言风格,也朴实,率直,明白如话。读这样的诗,往最浅显、最直白处去理解,就对了。拐弯抹角,求之过深,反而会误解作者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