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朋友未必是同志
顺着君子修养这个话题,孔子又告诫弟子:朋友未必是同志一一
【原文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告诉弟子,能够和你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就和你有共同的人生追求,确立共同的志向,也就是说,虽然和你同窗共学,关系可能还很要好,但却未必就与你志同道合;即使与你志同道合,也未必就能和你一起始终不渝,共赴一项共同的事业;即使和你志同道合,能够和你始终不渝,共赴事业,却未必具有善于权衡利害、轻重,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能力。这些人,只能和你做朋友,或者你人生某一阶段的朋友、同志,但却很难象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成为你一生中真正志同道合、始终不渝的同志,与你一道创立一份事业。

为什么呢?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就不尽同,所以,即使同窗共学,但各人所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却不尽相同,比如,同为孔子门生,有的人是为了博取功名,为个人政治前途寻找出路,有的人却是为了弘扬仁道,实现“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理想;即使学“艺”,比如学习工匠,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掌握某种工匠的技术而谋生,有的人却是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追求。前者追求的是做一名能工巧匠,满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后者则追求的是做一名“设计师”、“发明家”,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志向不同,追求不同,人生的道路就不会相同,虽然在某一阶段可能走在一条道上,但终究有一天会与你分道扬镳,古今中外,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这便是“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也!

哪么,志同道合的人,是否就一定能够为共同的志向一起奋斗终身,创立一番共同的事业呢?也未必!因为,尽管志同道合,但未必就有为理想奋斗终身的毅力和勇气!世界上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乃至牺牲。有的人虽然志向高远,但却缺乏毅力,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往往经受不住困难的打击和挫折的磨练,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与之奋斗终身,往往会半途而废,甚至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人,同样只是你的朋友,或者某一阶段的同志,不能成为与你患难与共、始终不渝的同志,这就是“可与适道,未可与立”的道理。
同样,志同道合,又坚贞不渝的人,也未必就能与你一道成就一番事业,因为“未可与权”!“权”本指称量物体轻重的秤锤,秤锤的作用就是掂量轻重,这里引申为权衡利害之意。不能权衡利害,就不能辩证地看待前进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与时俱进的态度,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对措施处理和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能将理想、追求与现实结合起来,只会机械教条地墨守成规。这样的人,固执、守旧且很难与人沟通,成就不了事业。所以,善于权衡,其实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大智慧!伟人毛泽东在其领导中国革命的生涯中,特别重视对其同志的“革命智慧”教育,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道理就在于此!
不难看出,这一章其实是对上一章“仁智勇”的阐释,强调了这三重品德修养对君子人格的重要性,画龙点睛,对本篇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