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其人其事(上)
作者/孟庆国

处暑刚过,天气凉爽了许多。从鹤壁回郑州途中,我顺路拐到卫辉,到徐世昌故居踏访了一番。
位于豫北平原的卫辉市,可能是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各种地方政权治所最全的地方。西汉以降,先后为县治、郡治、州治、潞治、府治、道治、市治治所,一部卫辉史,就是中国社会变迁史的缩影。因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代名士俊贤辈出。曾当过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的徐世昌,就出生在这里。
徐世昌故居坐落在卫辉市贡院街上,现叫“徐氏宗祠”,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发展,古街名巷当年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显得拥挤狭窄,杂乱无章。徐氏宗祠高大的照壁墙外街道上,停着几辆轿车,门洞里扎着两辆单车,大门紧闭,墙壁斑驳,门牌剥落,门楼上方,几条不知什么用途的电线凌街飞空,大刹风景。
别看如今这副破败模样,民国时期,这里可是高朋满坐、绿呢大轿往来不绝、卫辉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徐氏家祠1918年动工兴建,1921年竣工,当时是轰动卫辉的一件大事。大总统徐世昌从北京赶回来,他的学生、已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与他同行,前来参加隆重的落成典礼,并亲自为徐氏祖先牌位“点主”。
我和友人张城在门外徘徊许久,才发现大门是从里面插上的。叫了几声,门卫把门打开,说是现在正在维修,不让入内。我说明来意,才许我们入院,但只能在广场看看。
徐氏家祠占地1万多平方米,共有四进院落,典型的官式建筑风格,布局严谨、设计独特,砖、木、石雕均精湛考究。宗祠正门前兼作院墙的照壁内外正中间,镶嵌的五颗谷穗组成的青石浮雕“嘉禾图”格外醒日。袁世凯曾授给徐世昌“一级嘉禾勋章”,“嘉禾图”就是照勋章图案设计的。
院内寂寥荒芜,我站在照壁前顺甬道眺望,山门、石坊、二门、大殿等一眼洞穿,院内堆着砖石,确实在维修,看来,只有等开放后再来参观了。
虽未能进宗祠一探究竟,但身临其景,也算近距离走近徐世昌一回,不虚此行了。
一、刘氏教子
卫辉徐氏,祖籍浙江鄞县,明代北迁燕京,明朝末年落籍天津。清朝道光年间,徐世昌的高祖徐城出任河南南阳县令,一家人遂移居开封。徐城病卒后,其夫人携家人在在卫辉府定居下来。到徐世昌这一辈,已是第五代。
清咸丰五年(1855年),徐世昌生于卫辉府汲县曹营街。 6岁时,父亲病故,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很快就变得生计艰难起来。徐世昌的母亲刘氏系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年后裔,知书达理,素有教养。虽然家境艰难,仍典当家产为儿子延请老师,并亲自监督他们学习,后来两个儿子都考中进士。这位母亲还很注重品德教育,对待儿子极其严厉。徐世昌曾回忆道,幼年常吃不饱肚子,家中有三份食物,自己恨不得吃其中两份,母亲当即严厉斥责:“今日如此,长大又当如何?”宁可将食物扔掉,也不让他多吃一份。等稍大一些,逐渐在外面结识朋友,母亲必定要察看他朋友的人品如何,如果是贤才,来到家里时必热情相待;否则马上严令徐世昌不得再与之来往。族人对刘氏的作为十分感叹:“汝苦心持家教子,异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在母亲的引领下,徐世昌兄弟从小志向远大,学习刻苦,生活上则克勤克俭,沉稳持重。十一二岁时,徐世昌看到有人以到卫河挑水卖水为生,早晨便早早起来,除为自家挑水外,还承揽了几户人家挑水的活儿,挣钱补贴家计。因为家里拿不出钱财聘请老师,徐世昌就到一家私熟的窗外听讲,教书先生发现后深受感动,免费让他上学,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徐世昌天资聪颖,十六七岁时已学业有成,为了生活,他边自学边出外当熟师,挣钱让弟弟读书。因其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后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做些“朱墨誊清”之事,勉强维持生活。
清朝的户籍是不能随便更改的,一个人不管居住在哪里,如果参加科举考试的话,都要回户籍所在地。徐世昌在河南虽已是第五代,要考举人,还必须到北京参加“应天府乡试”。远赴北京考试,需要一大笔银子,徐世昌一直攒不够这笔钱,参加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认识了袁世凯,才让徐世昌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二、徐袁结义
袁世凯出生于陈州府项城县一个显赫的官宦家族,叔祖袁甲三是淮军名将,官至遭运总督;叔父袁保庆追随袁甲三带兵打仗,官至江南盐巡道,与刘铭传、吴长庆等名将交情甚笃;父亲袁保中是地方豪绅。袁世凯自幼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极受宠爱,8岁就随之到外地生活,很少在家乡居住。袁世凯天性聪慧、好强,读书写字悟性很高,却极不用功,野性十足,十二三岁就习练拳术,以驰马试剑为乐。15岁时,养父去世,他被送回老家,因没人管教,过了一年浪荡快活的日子。他的堂叔、户部左侍郎袁保恒与袁保庆感情甚笃,回乡时看到袁世凯无所事事,就把他带到北京读书。17岁时回陈州参加乡试,落第后再回北京。1878年,袁保恒被派往河南救灾,袁世凯随其返回开封。第二年年初,袁世凯养母病重,他回陈州探访。就在这年3月,在淮宁县衙当文书的徐世昌,在陈州一座桥上转悠时,与袁世凯偶遇了。
徐袁二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菊人,真妙才也!”遂与之义结金兰。
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当时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就此彼此影响一生。此后三四十年,他们刚柔相济,珠联壁合,相互提携,先后成为清朝封疆大吏,又先后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对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日,袁世凯拜访徐世昌,发现义兄愁眉不展,追问之下,才知道他多年来因囊中羞涩,无法去北京应乡试的苦衷。袁世凯素来轻财尚侠,且认定徐世昌非等闲之辈,遂“慨然赠纹银百两”。
得到这笔资助,徐世昌带着弟弟徐世光前往北京应试,两人同科考取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徐世昌中会试并获殿试二甲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时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张之洞、翰林院掌院学士李鸿藻为其师长。
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编修为七品官,棒银甚少。但这个岗位可以侍从皇上,结交权贵,还有机会外放,到地方任主考或学政,得以弟子门生遍天下,故学子都争着进翰林院。但徐世昌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没有外放过一次学官,生活十分清苦。有人劝他走门路外放,他并不听从。有少年时期的艰辛磨难,对现在的生活已很知足了。他不急于求成,而利用接近上层人物的机会,多方结交朋友,疏通上下关系,同时勤奋读书,关心时政,等待时机。
徐世昌的时机终于到了,而这次命运的转折,仍与他的把兄弟袁世凯有关。
三、小站佐袁
袁世凯第二次乡试落第后,在徐世昌的劝说下进入淮军吴长庆部,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吴长庆是袁世凯养父的结拜兄弟,对袁十分照顾。1880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与中国有宗藩关系,受朝鲜国王之请,清廷派吴长庆率军前去镇压,袁世凯随军前往,因此居留朝鲜十多年。其间,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展示,在屡次镇压兵变和整顿军纪行动中,赢得了勇敢、果断、知兵、足智多谋等赞誉,为朝鲜国王看重,并被清廷提拔为三品大员。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原本被倚重的淮军、湘军全线瓦解,溃不成军,编练能征惯战的新式军队,成为清廷的当务之急。
回到北京的袁世凯,在徐世昌等人的疏通下,得以接近荣禄、李鸿藻等权臣,他使出浑身解数,赢得了这些人的信任。1895年年底,天津小站新军编练大员出缺,荣禄、李鸿藻等人联名上书,保举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军。
袁世凯能获重任,徐世昌的足智多谋和人脉关系给他帮了大忙。对此,袁世凯对结拜兄长心存感激,当他在小站稳住局面后,就投桃报李,上奏请调徐世昌出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总办”(相当于后来的参谋长),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此举对哥俩来说,都有莫大好处。袁世凯当时官职仅是道台级别,有一位翰林在身边,自能抬高身价;徐世昌进入潜力无限的新建陆军,也是乐得其所。这时,袁世凯37岁,徐世昌41岁,正当人生盛年。由此,这对把兄弟携手练兵,在小站倒腾出一个影响中国20多年的北洋军阀集团,中国近代史极为重要的一页就此掀开。
客观地说,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徐世昌则足智多谋、沉稳持重,都是清末务实干练的能臣。 接管小站后,袁世凯先后物色到天津武备学堂高材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梁华殿、曹琨等人,并调来姜桂题、张勋等老相识,组成了基本的班底。在原“定武军”的基础上,将新军建制扩充至7250人。就是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后来奇迹般地出了5位总统、17位总理、28位督军。这股迅速崛起的势力,后来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政府”。
编练成军后,袁世凯对新军在建制上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旧军的框框,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军队分步、马、炮、工、辅各兵种,并在军中设炮兵、步兵、骑兵、德文4所“行营武备学堂”,用来培养下层军官。袁世凯还通过中国驻德使馆,聘请了10多位德国军官担任教官,这些洋教官提出了基本训练条例29则,袁认为非常重要,在训练中逐步完善。当时的士兵多是农家子弟,很多根本不识字,诸多条令、规章记不住,为了帮助他们记忆,徐世昌主持编写了《劝兵歌》、《侦探歌》、《行军歌》、《大帅练兵歌》等一系列军歌,既能帮助士兵记住条令和军纪,又能提高士气,改变军队风貌。
徐世昌翰林出身,素有才华,练兵期间,自学军事及英文,引进较为完整的近代军事理论,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录存》、《新建陆军操法详晰图说》第,让不大识字的士兵一看图就能一目了然,参照图画进行操练。后来,在徐世昌主持下,还陆续出版过《战法学》、《战略学》、《陆战新法》等军事理论书,令一般军官对西方军事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新军训练帮助甚大,赢得了较好的声誉。新建陆军将领段祺瑞、冯国璋、张勋等人,都很尊重他,称之为师,在陆军中确立了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
袁世凯治军赏罚分明、森严无情。有违反军纪、军令者,即加以惩办,打军棍、插耳箭示众、罚扣薪水等还是轻的,凡“结盟立会,造谣惑众”、“遇差逃亡,临阵诈病”的,都要斩首示众。逃兵一月没有下落,就追究其家属。用这种峻法,他严密地控制了新建陆军。
这支新式军队的训练严格而刻苦,“其兵士无日不经操练,无日不经讲究,虽在驻军,如临大敌”。 一年后,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代表朝廷前来检阅,对这支“新建陆军”大为赞扬,向皇帝的汇报时,盛赞“近年所见各军,尚无出其右者”。
有了一支这样的军队作为资本,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在晚清政治风云中如鱼得水。他们先是见风使舵,出卖“帝党”,投靠实力强大的“后党”,获得重用,随后在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悄悄发展,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保全实力。到20世纪初,这支军队编成北洋六镇,兵力扩展到八九万人,成为影响全国的力量,也成了他们仕途通达的最大资本。他们手下统领六镇的主要将领,后来分裂成割踞一方的军阀,祸害了中国几十年。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譲,号存善、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创办人暨都市头条编委会执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 电话:1332386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