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姚洪双)近入九月,四川成都终于退出了“高温”群。九月,秋天的象征;九月,丰收的季节;九月,总结的季节。可今年的九月一日至四日,这座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将开展全域全员核酸检测。全市全体居民自九月一日十八时起至九月四日十八时原则上居家,让成都“慢”下来,共同抗疫。一时间,成都进入髙度警戒状态。在响应号召居家的日子里,我将杂乱的书房进行了清理。在清理之时,一堆我曾经用过的采访本,勾起了我的回忆。

1、第一本采访本
1984年4月,十几岁的我,刚入伍不到一年,被部队的新奇事物及战友之情所感染,试着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西藏青年报》,几天之后,这篇文章被《西藏青年报》刊发了。从此以后,我的名字更成了《西藏青年报》上的常客。1985年8月,我被《西藏青年报》聘为特约记者(见图一)。捧着这个来之不易的“记者”证和获得的第一本采访本,带着极大的自豪感,开始将自己视为记者中的“记者”。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采写了数百篇文章,也先后获得《拉萨晚报》、《西藏公安》报、《西藏日报》等采访本。然而,这些采访本对我来说不再新奇,更多的,它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我把它们存放在箱子里、放在营房里、揣在军装口袋里、放在军用包里。
其实,采访本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它只是一沓纸加上两块纸板,由一个螺旋状的金属轴连在一起。但是在《西部开发报》担任记者的几年里,采访本于我而言,就像婚戒和宗教图腾,深刻的意义都融入其中。在这里,我不仅较为系统地参加了《新闻工作方针》、《新闻工作原则》等五门课程的学习,并考取了由中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暑颁发的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也让我这个“土”记者顺理成章地去掉了前面这个“土”字。而且充分利用《西部开发报》这个采访本(见图二),采写出了《缔造传奇药业•勇担社会责任》、《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新闻出版工作硏讨会在双流召开》、《励精图治•打造现代教育》、《靠信誉赢得口碑•靠口碑铸就奖杯》、《双流县:创新进取•喜迎建党90周年》等重头稿件(见图三)外,还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2、采访本是通行证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我热衷于与陌生人对话,而采访本能让我在和人交流的时候感觉不到不自在或尴尬。自从我在《西南商报》安全生产周刊任副主编(见图四)以来,我采访过政府要员、大学教授、演员、厨师、发明家、书画家、企业家、作家、活动家、罪犯以及农技师。特别是在采访某企业家的时候,他几度为我讲述他企业的文化内涵。即使我对这个行业的某些方面变得麻木和愤世嫉俗,我进行的采访仍然激励、鼓舞和感动着我。

3、采访本是门票
读者希望被带到某个地方,记者便起到代理人的作用。我参加马拉松、马术表演、博览会、车展、音乐会、庭审现场、抗震救灾和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都是这些采访本,成为一张张有效的门票,让我一路通行。
正是这一张张有效的门票,才使《全国大力士双流比力气》、《“戛纳湾•我的美丽新娘”开赛》、《川西乡土风情画家邓由怀》、《第十六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开幕》等新闻稿的出炉。
捕捉并传达细节是让这些体验变得生动的关键,而采访本则是我用来捕捉世间的人生冷暖、风景、气味、声音、感受、味道以及其他印象的工具。

4、采访本是显微镜
新闻报道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保持警觉和思维活跃; 如果不赶最后期限的话,我可以称之为冥想的过程。
但报道不仅仅是观察,还需要理解,因此采访本是一台用于监察世界的显微镜或放大镜。采访本帮助我了解了海洛因、抗旱抗洪等突发事件。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还近距离接触了第54届国际小姐大赛四川总决赛及世界飞人。为了写出好作品,记者必须了解这些事情。就像面试一样,这种快速学习的技能永远不会过时。

5、采访本是麦克风
这份工作的另一部分是分享你学到的东西,这意味着记者的采访本是麦克风。而这就需要记者担负起责任:谨慎地写作、修改、核查和编辑。鉴于网上话语混乱,媒体就好像走在行刑队前面,随时面临着被枪毙的危险。
不过报道也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喜悦。我最爱关注人类长寿等健康领域,先后采写出《百岁马识途长寿三字诀》、《116岁老人的长寿秘诀》等一百余篇长寿养生方面的稿子,这些稿子先后被《祝您健康》、《新民晚报》、《饮食科学》、《益寿文摘报》、《中国老年报》、《老同志之友》等报刊刊发,即时地传播了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为市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捷径。
采访本上记载了一些在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反馈:“我仿佛感到一股暖流包裹着我,像被融化了一样。”一个读者在读了针对抑郁症的一篇稿子之后,给我留言。另外一位读者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年轻人都在向你学习。”记者的采访本就像一个电话,把我和读者连接到一起。
当我在做记者的时候,我追随着无数前辈的步伐。因此,采访本也是接力棒,或者火炬,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如果没有诸多前辈的鼓舞,我不会像现在这样追求并坚持新闻。作为一个奋斗在一线的记者,我把自己看作是这种伟大而有趣的新闻传统的参与者,哪怕只是做出了微小的贡献。
6、采访本是工具
也许最重要的是,记者的采访本是最重要的问责工具之一。《纽约时报》的记者之一乔迪·坎特尔因为她报道的哈维·韦恩斯坦的新闻而获得普利策奖,最近她接受了CNN的采访,采访结束之前,她谈到了“新闻的魔力”,并提到了她的采访本。
“最难的采访往往从一支笔一个采访本开始,记者一一写下那些采访提纲,想着有《纽约时报》这种大媒体给你撑腰,然后就可以对那些有权势之人问那些很难的问题了。” 采访本就像一张网,俘获了温斯坦,查理罗斯,罗伊摩尔等人。
一张号称世界最大的报纸《商务早报》因在刊发一条西藏自治区成立45周年的新闻中,竟然将“成立”误写成“独立”而停刊。2019年3月3日,《成都晚报》也停刊了。前后两报曾刊发过我的稿子,也给我提供了许多机会。看到曾经的新闻大门猛地关上之后,我感到有责任认可、鼓励和引导一些年轻的同行们做一个好记者,就像我曾经所在的新闻媒体以及其他机构收获的一样。并且我也鼓励你们像我一样这样去做,将优秀的新闻传统传承下去。
除以上这些采访本而外,我还拥有《警官学院报》、《成都日报》、《四川工人日报》、《中国医药报》、《文摘周报》、《华西社区报》、《人民日报》(图片五)、《中国社区报》等采访本。这些采访本如一本本历史教科书,记录着过往,也叙写着今日的辉煌。
采访本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最简单、最便宜和最快捷的方式。三十多年前,当我在《西藏青年报》新闻编辑室得到第一本采访本的时候,这种改变就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
在高科技不断渗透到传媒行业的今天,这些采访本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是保持随时随地记录的品质是每个记者都应该具备的技能,随着时间的积累,记录带给记者的收获将远远超过这些采访本本身。
在记者发稿之际,窗外不时响起让居民们赶快去做核酸检测的喇叭声,今晚居家是否解除,还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成都这座拥有爱的城市,定会重新焕发生机。我相信,响应号召,定能克服艰难。成都这座拥有温暖的城市,终将迎来自己独有的烟火气,迎来自由的号角的。
阴霍散去,天,终将放晴。

姚洪双,四川乐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政工师。从1983年10月在西藏拉萨服役时在《西藏公安报》发表处女作《我的第二故乡》至今,已先后在《西藏青年报》、《拉萨晚报》、《西藏日报》、《人民武警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评论等文章。四川省散文协会、资阳市作家协会、四川天府新区作家协会、双流区作家会员,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艺术研究院高级创作研究员。出版有散文诗集《勿忘我》和《秋光里的风筝》;诗歌集《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爱》;科普实用集《男性养生与保健》;长篇报告文学集《时代足迹》;长篇小说《生活潮》;精短文集《相思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