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慎行教儿女》
茶余饭后的初秋傍晚。人们贪着闲、纳着凉,悠然信步自在地享受着秋霞余晖的舒畅。
遛弯的人群中,有翁妪,有青壮年,也有带着幼子的一家三口或四口。大人们一面看手机,一面同孩子搭讪着,不时地传来喃喃的童语和欢天喜地爽朗笑声。和平、安宁、富裕的人们享受着新时代殷实小康生活的惬意与幸福。
这时,一位约摸70岁上下的白发老叟与一家三口走了个对面。约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儿,手里拿着点心,香甜地咀嚼着。一面吃着,一面幸福天真的对父母说:“好吃好吃,真好吃”。
这位老人或许是看着孩子很可爱,也或许是这个孩子与他的孙儿大小差不多,出于同龄相怜的疼爱之情,脸上马上泛起了慈祥的笑容,只见老者伸出右手给孩子示好表示了礼貌,就笑着说:“点心好吃,给爷爷吃点儿行吗”?听到这个话,小女孩儿把一双水汪汪且又十分天真纯朴的童眸投向了老者,看似想说什么,但又没有说出个一言半语。也许这个时候小女孩儿在想,如果我把点心给了这位爷爷,我吃什么呀?也许在想是给还是不给。就在小女孩儿站在“三岔路口”的时候,她又把一双童稚可爱的目光送给了他的父母。父母自然知道孩子是在向他们求助。于是,一位家长态度很严肃的说:“不行,给了爷爷你吃什么”?听到家长这么说,小女孩儿便把拿点心的小手儿藏到了背后。他表示的是什么?我不说,大家自然也很清楚。
说实话,别说这位老人是在给孩子说着玩儿呢,就是孩子真的给老人吃,或者家长说把点心给了爷爷,那么这位老人也不会吃的。不仅这位老人不会吃,就是任何人也不会去吃的。问题是想不到家长竟然会这样教导孩子。
家长这样引导子女,可不可能导致子女成年后形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心里只有自己的狭隘品格呢?
笔者过去在做群众工作时,曾听到过不同身份家长对子女出门前的叮嘱,可说是众说纷纭,各有角度,各有侧重。概括地说有这样几种:
一是目标引导。如:出门在外要多读书,读好书,说善言,做善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学英雄,当英雄,做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栋梁,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争做贡献。
二是正向激励。如:出去好好干,别人不愿意干的咱去干,别人休息咱不闲,别人惜力,咱出大力流大汗。咱不惜力,“力气是奴才,使了还来”,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坚持数年干下去,总有一天组织和群众会评价你不简单,表现不凡。
三是小农意识的嘱咐。如:出门在外别吃亏,吃饭时往前站,吃苦时靠后边,脏活、累活、危险活儿离得远点儿,谁要是说你,你就说他,领导要批评你,你就怼他,与他“大吵牛脸”。
四是一般的说教。如:别人有文化肯实干,你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儿,也吃不了啥苦,只要你完整地出门,过段时间回来还是安安全全就好,“买不来米不要紧,别丢了口袋就行”。
……。
笔者有个观察,家长们用目标引导,正向激励,启发孩子勤奋扎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当好人做好事的,这些孩子一般在不长时间里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品质,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各方面进步。
教育孩子出门“不要吃亏”或干好干坏无所谓的家庭,不能说这些孩子都没出息,但出席的不多,偶有出息的,出息也不大;不含期望值的教导,几年过后,孩子还是“老和尚帽子——平不拉塌”。
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父母一句正向激励话,可让孩子出人头地成龙变虎;一句狭隘自私没有远见的话,有可能限制甚至打压了孩子向上向前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句没有傲骨的话,也许使本来可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孩子,变成瞻前顾后尾缩不前的弱小个体……。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能展开论述。仅列这几个现象供读者思考。
如若想要孩子有出息、有作为,格局宏大,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事业有所成就,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立德、立功、立言,功在当代,影响后世,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个百年大计上,确实应该有一个高远、正确、丰富的战略头脑,恰当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比较高超的艺术。
不当之处,请您批评指正。
山里布衣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