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网友雷焱雄问:“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这“文武”何意?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还是指文才武将?
钟振振答(接上期):
(二)“文”“武”两种不同的人才
《汉书》卷五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曰:“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赞》中所列举的一批历史人物,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有文官,也有武将。所谓“上方欲用文武”,即谓汉武帝欲用“文”“武”两种不同的人才。
又,北齐·刘昼《刘子》卷六《文武》曰:“白羽相望,霜刃竞接,则文不及武。干戈既韬,礼乐聿修,则武不及文。不可以九畿慑然而弃武,四郊多垒而摈文。士用各有时,未可偏无也。五行殊性,俱为人用。文武异材,并为大益。”既言“文武异材”,可见自是两种。
又,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二折,汉元帝曰:“您众文武商量,有策献来,可退番兵,免教昭君和番。大抵是欺娘娘软善,若当时吕后在日,一言之出,谁敢违拗!若如此,久已后也不用文武,只凭佳人平定天下便了!”与“佳人”作对比,则“文武”皆为官员。
又,明·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四《王府武相武傅诰》曰:“古者诸侯王居方隅,列土虽有多少之不同,其设官匡政,则有大夫、相、傅之职。职必文武备之。所以用文武者,文以臻善启德,武以耀武扬威。”诸侯王府既设“武相”“武傅”,则另有“文相”“文傅”,不问可知。
以上诸例,用义亦与《汉书》同。
(三)“文”“武”全才
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曰:“上幸九成宫,以公检校右领军将军,本官如故。董司戎政,以戒不虞。七校陈其甲兵,五营案其车服。领军之职,用文武于纪瞻;右军之官,叙勤劳于常惠。”纪瞻,东晋名臣。《晋书》卷六八有传,称“瞻才兼文武”。
又,宋·欧阳修《谢国学解元启》曰:“皇上握褒文而统理,坐法宫以垂精。并举丰规,丕扬先烈。恢迓衡之至治,擥入彀之群雄。躬孝武招徕之勤,绍永嘉敦朴之举。取之数路,并用文武以兼通;托之百朋,思讲天人之相与。”言“文武兼通”,自是指全才。
又,明·林文俊《武举录后序》曰:“嘉靖八年武举,乃骑步射既如式,试之再矣。暨终场,当试策论。上命侍讲学士臣诰,右赞善臣文俊,往主其事。臣文俊既拜稽首受命,退伏思之。将,武臣也,试之射足矣,而复以文何也?《诗》不云乎,‘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然则徒武而不文者,可以为将乎?晋谋帅赵衰曰,卻縠可‘说礼乐而敦《诗》《书》’。夫当列国用武之际,其为说如此,他可知矣。国家求将,兼用文武,于是乎深合古意。盖必欲得贤如吉甫而用之。至如卻縠者,固所不数也。”周宣王时的名臣尹吉甫,春秋时晋文公的中军将卻縠,也都允文允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