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有月宜聊天
许小鸣 / 文
中秋又到了,一年一度都有说不完的话,能这样被念念不忘肯定有些理由。孩提时候的中秋是一个最为渴望的节日,亲戚们都会从外面回来,相互走动,家家户户都如此,所以感觉乡村忽然就热闹起来了,而且还充满了浓浓的情谊。
中秋前夕,家家户户都会为节日而赶制美食,故乡的中秋美食有好几种,都是农家自制,我也叫不上名字,家乡称之为“油粿”、“酥饺”、“束砂”。油粿是咸的,去皮的绿豆瓣、猪肉、葱珠、香料,用擀得薄薄的面皮包好,压成圆形饼儿,直接放油锅炸至金黄。一锅热气腾腾的油粿刚刚出锅“滋滋”的冒着热气,空气中早已经弥漫着香气,自然的发出秋收的喜悦。做油粿一定要在油锅边,一边做一边炸,面皮才不会破损或者发硬影响口感。油粿好吃,但闷热的天气不易保存,基本当天就要消灭掉。酥饺是甜的,芝麻、花生、白糖当馅,用面皮包好,下油锅炸。一个个面相光鲜,抖擞挺括。束砂只是花生仁粘一层糖皮,我至今都认为老爹做的束砂味道是天下无双的,单单炒花生仁这一关就很难了,火候的拿捏就是学问,说它学问,其实就凭经验,把花生仁炒熟又不烧焦,需要耐心,再在炒熟的花生仁加腐乳汁烘干更加需要技术。最后是化糖,化糖也是技术活,糖太老会拔丝,太嫩很快就返潮,将炒好的花生仁放进糖浆里,搅匀,迅速倒到竹筛摇晃,直至糖结成形即可。我是学不会的,通常也只有摇竹筛的份儿,至于老爹如何学到这手艺至今是个谜。每到中秋,整个村庄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油香,飘荡的云朵也会在黄昏的时刻恋恋不舍的停留,村前屋后的孩童玩耍嬉戏,有时隔着一堵墙高声问:“你家的油粿炸好了没?”
因为中秋的主祭是月亮,据说月亮娘娘是吃素的,所以中秋不怎么杀生,“油粿”、“酥饺”、“束砂”都视为素食,因而,故乡的中秋充满丰收的喜悦,柔和、温馨而吉祥。潮汕的中秋习俗,保留着远古中国人的节日习俗。

古代中国人是特别敬畏自然,敬畏未知力量的。喜欢祭天祭地祭鬼神,春天要祭日,秋天要祭月。一年的祭月最佳时间是八月十五了,据说这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所以祭月是最好的时节。对“中秋”一词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礼》。中秋祭月原来只是古代帝王的专利,帝王觉得天下是他们的,祭拜自然界的未知力量,让这些力量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而使自己统治的天下获得太平。
在皇家礼祭中,通常会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王公贵族大臣参加,以示恩赐。王公贵族大臣回家后也呼朋唤友效仿起来,再后来又有文人学士加入行列。想想,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摆上香案效仿皇家祭月,那种高贵感自然使人身心愉悦。一边斟茶酌酒,找些侍妾歌女弹奏晏饮,既显得风流高雅又浪漫又抒情,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何乐而不为。于是乎一时间,天下雅士皆以祭月赏月寄托情怀为时尚潮流,到了唐代早已经老少皆宜,自然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在民间流行,中秋节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的风俗更受人们重视,《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到宋朝更加盛行,至明清时已经成为主要节日之一,和元旦并列。

几千年来,与中秋挂上钩的神话故事很多,局部的、大众的,不胜数数,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但我小时候听老爹讲的故事可并非这些神话,而是元末农民起义靠月饼传递起事信息反元成功。老爹说元朝统治者把中国人分成四个等级,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南人是指南宋遗民,最为卑贱。作为南宋遗民的大半个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之中,道路侧目,三家共用一把菜刀,十户养一个元蒙贵族,百姓称之为“元番”。如此盘剥也就罢了,还将南人侮辱到了极点,这十户人家中,哪一家娶媳妇,第一个夜晚必须伺候“元番”。在官府眼里三人一起就是聚众,四人一起就是要造反,路人相遇不能互视,否则就是图谋不轨。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对统治者十分仇视与愤懑,但朝廷官兵监视十分严密,传递消息相当困难。于是,有聪明人想出在中秋节来临时,将写有“八月十五,杀元番,反”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各家互送月饼,吃月饼时就知道了。于是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响应,在中秋之夜,举火烧塔为号,同时杀了那个元蒙贵族,把头砍下来祭月。这个故事是我老爹讲给我听的,因为老家中秋芋头是祭月必备供品,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芋头。整个蒸芋头十分费事,要烧半天的柴火。老爹在解释为什么要祭芋头时就讲了这段故事。因为中秋年年有,元蒙贵族头颅只有第一年有,所以第二年就拿芋头作替代品纪念起义成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对于元朝残酷的镇压手段让我听了起鸡皮疙瘩,可管制得如此严密,最后还是灭亡,我多少还是感觉唏嘘叹惋。小时候,每至中秋,老爹在做芋糖的时候都会讲,讲得我连吃芋的食欲都没有了。
对于这个故事,我老爹也是听我太爷爷讲的,太爷爷又是听他的太爷爷讲的,如此口口相传,我当然是无据可考。但几年前在浙江学习,就听说过那里有传说在元朝时期生头胎无论男女一律摔死的故事,一直到元朝灭亡后才结束。后来到山西吃刀削面时,问老板为什么叫刀削面又不是用刀削。老板又给我讲了个故事,因为元代三家用一把菜刀,有一年大年夜,一户人家男主人去申请菜刀用,结果都慢人一步,菜刀东家用完被转到西家,天快黑了,男主人没有拿到菜刀,沮丧的回家,在路上被碰磕了一下,发现一块不完整的犁头铁,喜出望外,就带回家磨砺之后削面,才吃上年夜饭。再后来,吃拉面的时候,居然听到拉面的起源也是因为三家人共用菜刀的缘故,没有刀,才发明用手拉。我才相信老爹所讲故事并非毫无来由。

故乡的中秋颇为隆重,祭月的香案多半设在乡村的圹埕,家家户户自搬八仙大桌,凑在一起,摆上上等时鲜水果,最流行的就是石榴、葡萄、龙眼、油甘、月饼和各种自制小吃,绿豆和花生白糖馅的油炸酥角几乎是家家必备。大人忙于祭月,小孩在秋收干净的旷野砌起土塔,搬来柴火将塔点燃,跟着燃烧的烈焰载歌载舞,尽情玩耍。据说烧塔是举义信号,这个有些道理,杀了元蒙人,烧塔传信也有可能,但绝对是客串。中秋烧塔是古来就有,因为远古先民用火既可以照明,也可以驱兽。对于中秋,一边祭月,一边烧塔,相当于一个美妙的篝火晚会,诗情画意。你看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悲是悲了点,但虚拟嫦娥的寂寞不正反衬了人间的良辰美景吗?
如今,乡下老家仍然有这个习俗,只不过人们再也不去过问它究竟有何来处,只是因为好玩而玩,为了把火烧得更旺,连汽油煤油等现代化手段都出动了。玩够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喝茶吃月饼,天上月圆,地下人圆,祈盼幸福,祝愿丰收,多么美好与吉祥的日子!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把中秋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让一个如此醉人的良辰佳节与血腥的统治联系在一起,我确实十分不愿意,但好在已经远去了。我只希望中秋与一切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如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等美好的事情连结起来,永远不要再有不幸、屠杀与血腥,那该多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