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奥余韵看崇礼
王业松
2019年7月,我怀着捷足先登的优越感来到了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地崇礼,想先睹为快地看看崇礼是什么样子。当时的崇礼满城都是工地,满城都是迎接冬奥会的标语,满城都是崇礼人当好主人办好奥运会的口号。让人感到崇礼全城都在建设中,全城都在兴奋中,全都在浓妆中。
冬奥会举办前3年,就在这个时候我访问了崇礼,我被奥运前的喜气洋洋所感动,我与崇礼人民在同样的时间,有同样的热度,同样的兴奋。我的情感指使着我不得不写出《崇礼是什么地方》。这个题目文字上看起来应该是问号,但笔者的用意是感叹号。现在,北京2022冬奥会后我又来到了崇礼,所见所闻是冬奥会的余韵,是冬奥会犹存的风姿。我用《冬奥余韵看崇礼》来回答3年前的《崇礼是什么地方》。

2015年7月31日,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一声“BEIJING”,张家口市的一个区—崇礼就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崇礼成了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地,崇礼迎来了千年不遇的机遇,带来了千年难逢的变化。如果有人问:奥运给崇礼带来什么变化?笔者只有一句话就可回答:崇礼一步跨千年。不管用什么跨越、巨变、飞跃等词汇都不能足以表达崇礼的发展和变化,因为崇礼一步登天,一步进入新时代!
后冬奥的崇礼,仍然处处可见“雪”的元素,处处可见奥运的余韵。游人只要你能够住一住当时国际奥运官员住过的饭店,你就会觉得自豪;只要你能在当时比赛场馆前站一站,看一看,你就会觉得了不起;只要你能够在当时中国的“天才少女”、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夺得者、18岁的谷爱凌一跃夺金的国家大跳台雪如意前留个影,只要你能够想象到当时谷爱凌一跃夺金、技压群雄的气势和志在必得的信心,只要你能想象到当时一跃的谷爱凌是跳是飞难分的美姿,你就会觉得崇礼值得一来;只要你能在冬奥村看一看,哪怕只在栅栏外面站一站,你就会体验到各国运动健儿在里面愉快的生活情况;作为一名中国人,如果你能够在冬奥村的中国代表团住的那个楼前照个相,你也会觉得荣耀,因为楼上有五星红旗和中国代表团字样,因为这里曾住过争金夺银(牌)的中国体育运动健儿,因为这个楼住过中国英雄好汉。

崇礼的山在笑,崇礼的水在笑,崇礼人更在笑。崇礼人为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庆幸,为现在的好日子而欢笑。但是,崇礼人没有忘记过去的穷,过去的苦,过去的落后。
一步跨千年的崇礼,由穷变富。崇礼过去是国家级贫困县,从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崇礼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到2018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仅2020—2021雪季,崇礼接待游客235万多人次,同比增长78%,旅游收入近20亿元,同比增长83%。

一步跨千年的崇礼,把雪害变成利。历史上的崇礼,漫长难熬的冬天。大雪封门,山民待在家里,以储存的萝卜白菜度日。而且常常有人被雪坑夺去了生命。如今的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大雪由害变成了宝。从被宣布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开始,崇礼的冰雪经济就“热”起来了,更多的崇礼人端上了“雪”饭碗。2019年底,崇礼区每5人中就有一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直接或间接从事冰雪产业和旅游服务人员达到了3万多人。2019年5月5日,河北省政府宣布崇礼退出贫困县序列。
崇礼已跻身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序列,拥有太舞滑雪小镇(总建设规模120万平方米)、富龙四季小镇国际度假区2个4A级旅游景区。

一步跨千里的崇礼,由落后到现代化。举办冬奥会之前,崇礼的落后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整个一个县城,街上没有红绿灯,路边杂草丛生,居民养的猪满街跑,到处都是猪屎马尿,生活垃圾街边倒。县城可供外地来人住宿的只有一个招待所和一两个小客栈。县城房价只有800元一平米。而现在的崇礼,有太舞、云顶、银河、富龙和多乐美地等7家滑雪场。有洲际、皇冠假日等9个五星级饭店。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67%,奥运核心区林木绿化率达81.02%。
一步跨千年的崇礼,由一个闭塞的山沟变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崇礼地处燕山和阴山交汇处,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崇礼人说:“山连山,沟套沟,沟沟不连通”。4条大沟纵贯全境,1公里以上的支沟就有4725条。现在的崇礼加快对外大联通,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太锡铁路、京礼高速等高铁高速开通,组成了便捷的对外通道,入围“北京1小时生活圈”。域内通车里程达1100余公里,凸显了七大雪场全部连通、四条大沟全部贯通。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路线全长126.94公里,直接90余个乡村。

一步跨千年的崇礼,跨步再向前。崇礼有优越的小环境。1936年建县,2016年改为张家口市的一个区。全区海拔从814米到2160米,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特殊的地形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小气候,小环境,存雪时间多达150天。所以,选择崇礼办冬奥是有科学根据的。今天的崇礼,已拥有7家大型滑雪场馆,169条雪道。但是,已经步入现代化的崇礼人并未稍富即安,而是前进不停步。不但充分发挥后奥运的优势,而且还在上新的项目,如富龙山顶国际会议中心等。
崇礼是冬奥会、冬残奥会健儿实现美梦的地方,是运动员人生发祥地、吉祥宝地。2022北京冬奥会的109枚金牌,有51枚诞生在崇礼。现在崇礼,正在深入落实河北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体旅游持续融合,让冬奥遗产“活”起来。今年7月以来以承办各类大型群众性户外赛事活动超过20项,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的首个夏秋,笔者来到了崇礼,看到了这座塞外小城由冬季向夏季,从冬夏向四季的精彩蝶变。做到春季踏青夏避暑,秋观风景冬滑雪。
中国已经超过原先向国际奥委会的承诺:3亿人上冰雪。截止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46亿。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
崇礼是让游人向往的地方,是让人兴奋的地方,是鼓舞人心的地方,是中国创造的冬奥会遗产在全球流传推广的地方。此次到崇礼,我们兴致高昂,乘滑雪揽车到达海拔2160米的太舞滑雪场的山顶;在海拔1900米的山顶咖啡厅阿尔卑斯小屋喝咖啡;在海拔1600米的富龙滑雪场山顶咖啡厅喝咖啡,并欣赏摄影家王滢的摄影作品;在海拔1600米的太舞滑雪小镇享用晚餐。
崇礼的山,翠绿翠绿;崇礼的天湛蓝湛蓝;崇礼的人都在欢欢喜喜。我没法不为崇礼人庆幸,我没法不用笔写下崇礼人的故事和崇礼人的继续前进的步调!
风起扬帆正当时,BEIJING2022冬奥会的火炬虽已熄灭,但奥运精神永放光芒!中国创造的冬奥遗产永远惠及全球!我们一起向未来!
2022年9月1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王业松,1934年出生于江苏泗阳,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教育局任处、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长,出版王业松文集六卷,百度收藏。在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三千多篇,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散文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