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次,我抓住机会组织采访、报道武钢首位“洋劳模”,不仅在武钢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而且获得了当年“国企好新闻”评比二等奖。
(一)
那些年,按照惯例,武钢每年春节前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期间,都要举行武钢“三个文明”表彰大会,表彰年度劳模标兵等先进集体和个人。
2015年2月9日上午,武钢工人文化宫,在雄壮欢快的乐曲声中,50位劳模分批上台接受颁奖。他们之中,有一位高鼻梁、蓝眼睛、金头发的外国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武钢德国激光拼焊公司德国籍员工克里斯汀·博特。
51岁的克里斯汀·博特身披“武钢劳模”大红绶带,显得有些腼腆。
我知道,武钢过去也曾以特殊贡献等形式表彰过外籍职工,但评选外籍职工为武钢劳模还是第一次。
新闻的敏感性使我立即通知在会场的武钢报社、电视台记者和国贸公司德语翻译,并现场拟出了采访要点,表彰会后马上组织采访博特博士。
(二)
2013年7月,武钢独家收购了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的激光拼焊业务。当时,总部位于德国的武钢国际激光拼焊公司具体负责分布在德国、瑞典等8个国家12家公司的股权和运营管理,员工总数超过1000名,而像博特这样的外籍员工占到三分之二。
2014年8月起,博特作为武钢德国激光拼焊公司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带领他的团队成功组织完成了全球第一条激光拼焊铝型材生产线的调试,对热成型拼焊线进行技术革新,助推武钢为全球高端汽车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对武钢激光拼焊业务保持技术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武钢工人剧院大厅劳模墙前面,我组织采访博特博士。博特说:得知自己成为武钢首位“洋劳模”,感到十分荣幸,这是过去在德国企业工作时从来没有过的。
博特说:武钢灵活管理的模式和充分信任的态度,让作为研发人员的我更加从容工作。
博特说:成绩同样属于团队,我要将荣誉带回德国,激励大家继续努力。
(三)
我认为,一视同仁地表彰外国籍武钢职工中的突出贡献者,能增强外国籍武钢职工的认同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武钢工作,也有利于促进中西企业文化融合。
当天,我和报社记者写出了500多字标题为《武钢表彰首位“洋劳模”》新闻稿,第二天就出现在了《武钢工人报》的头版。武钢电视台也播发了新闻。
与此同时,同名标题不同写法的消息出现在第二天的《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
这篇消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新华网、荆楚网、新浪新闻、搜狐滚动、中国钢铁新闻网等数十家媒体网络转发了这条新闻。
当年,这篇新闻稿由《武钢工人报》申报参加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企好新闻”评比,获得了消息类二等奖。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