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四)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晋献公妃狐姬所生。因遭骊姬迫害,流亡在外十九年,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居于高唐、博平。清乾隆元年《东昌府志》载:“高唐州署西,古有晋文公祠,公出亡奔齐,尝舍于此,后人立祠。”清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载:“博平古有晋台,在博平旧治城中。前644年(周襄王八年)晋公子重耳自狄适齐,桓公妻以宗女,筑台博平,以望故国,以此博平又名晋台”
据史料记载,“晋台”原在博平县城内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辗转至此。齐桓公热情相待,安排齐姜服侍他的生活,又筑高台供其眺望晋国,故称晋台。传说晋台之上有一颗树,每当夜晚月移而树影不移,因此又称“晋台晚照”。列原博平县古八景之一。地处肖庄镇境内博陵古城附近。
《水经注》载:“漯水又东北经博平县(今肖庄境内),故城有层台秀上”。
乾隆初年的《山东通志·博平条》载:“晋文公台,在县境,为晋公子重耳自狄适齐五年,以此驻迹处也,世称‘晋台’”。
重耳居齐五年,齐桓公厚待之,并将宗女齐姜许配。两人感情甚笃。重耳生活安逸,渐弱复国之志。为成就重耳复国大业,齐姜割舍私情,与其随臣设计灌醉重耳,秘密将他载离齐国。重耳醒来大怒,为时已晚。重耳自此重新踏上复国之路。
重耳离齐后,齐姜望眼欲穿,日夜祈盼重耳早日成功。两年后,重耳即位晋君,迎齐姜入晋,立为夫人。
《烈女传》中对齐姜有记载,并称赞她:“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寒食的来历

介子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于卫地(今莘县一带)重耳饥困欲绝,介子推割股肉救之。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晋君封赏从臣,介子推不求利禄,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寻找。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欲逼介子推出来。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此诗句是介子推在焚山前,用鲜血在衣襟上写成,藏于大柳树洞中。重耳获得后,常存于身,时刻诫勉。同时,文公命焚山之日禁火,为“寒食节”。寒食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