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美村古民居
国粹传承 宝裕家风
文/江志坚
四会市罗源镇的沙美村,山村秀美,风景宜人,民风纯朴,历来人杰地灵,河潮世代书香。据说300多年前,沙美有一间宝裕堂书斋,培养了很多文化人,可惜年代久远,失修荒废而倒塌,今已不存,令人遗憾。
沙美村人文历史悠久,历来重视教育,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其中极富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家风家教,更是深入人心,诸多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沙美村入口指示牌
我是石寨沙美村人,江家宝裕堂书斋的后裔,父亲江观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家父十分注重家风家教,膝下两男一女,后来都成了远近闻名的书法家。
江家宝裕堂书斋,长年开展书法培训,因材施教,培训有方,前来这里读书的不仅有江家子弟,也有“十乡八里”的求学者,每期招收6至10人为一班,学制为二至三个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书法艺术成效显著,赢得了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出省市级书法家有10多人,深受四会和附近清远村民群众的称赞。
受江氏祖辈家风文化熏陶,我的父亲幼年在宝裕堂书斋读私塾,祖父利用晚上业余时间指导父亲临习毛笔课业,从执笔姿势到掌握写字要领,一笔一划讲解作示范。如临写楷书“永”字书法,父亲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不时还发问请教相关问题。从此,父亲在祖父的精心栽培下,打下了扎实的书法艺术基础。

宝裕堂江家旧民居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或是江家操办婚丧嫁娶,父亲都善解人意,热心为村民书写请柬或撰写喜联,并结合对方家庭别出心裁创作“定制”。如本村江家有一个青年“结婚兼满月”宴请喜酒,父亲思考片刻,挥笔而就书写两联:“双喜临门欣设宴,高明满座合家欢”、“喜结良缘生贵子,欣成佳偶育英才”,令在场的村民拍手称赞。在当地,人们习惯称他为“乡村秀才”。
耄耋晚年,父亲自谓髦髦老朽,清心寡欲,豁达乐观,不图名利,舞文弄墨,交友论文。根据自已撰写楹联的书法特长,在四会市内高观西路设滩开办“江伯对联档“,因创作撰写喜庆对联,书法刚劲有力,生意红火,赢得四会街坊市民的一致赞扬。2016年3月,父亲虽然年老得病而寿终,享年91岁,但撰写的楹联书法作品仍收藏在家中。父亲生前系地地道道的农民“书法家”,书法作品收录《四会市“玉文化”楹联书法精品集》,并入选书法精品展。
受江家宝裕堂家风的影响,父亲的书法对我们弟妹三人起到潜移墨化的作用。我们几兄妹读书时就喜爱上书法,老师布置毛笔作业,由于买不到字帖,难以完成作业。父亲就手把手教我们,很快我们就掌握了写字基本功。后来环境改善,到墟镇文具店可以买到毛笔字帖,使我们学习上有了书法范本,从此,我们学习书法进步很快。记得我就读小学五年级,第一次参加四会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就获得一等奖。这是与父亲正确的书法学习引导分不开的,体现出严父的“言传身教”的良好家风。

宝裕宝江家后裔
现在,父亲一手打造的“江伯对联档”,已女承父业,更名为“江姐喜庆楹联店”。值得欣喜的是,父亲的书法艺术从我们兄妹一代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书道千秋,欣逢盛世。在全民书法热的今天,每年农历八月至春节期间,前来“江姐喜庆楹联店″求写喜联的市民街坊骆驿不绝,客似云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和弟妹都成为省市的书法家协会会员,弟弟江少文还曾任四会市书法家协会首任会长;妹妹现为四会市楹联学会会员,我是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因书法特长在罗源镇文化站工作,从一个基层员工干到站长,一辈子青春奉献给了家乡文化事业。在罗源镇,我们一家被人们称为“书香世家”,印象中父亲的楹联书法,今天已成为四会人的文化记忆……
2022年9月3日 初稿于四会
图片/供稿:江志坚
责编:李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