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讲台写春秋——追思李进道校长
李庆和
在沂蒙大地临沭东部黄谷峪、隋唐片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一李进道校长,老幼皆知,有口皆碑。虽然他已经去世八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活在人们心中,他的故事依然在老百姓家中传颂。
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李校长高尚的师德令人记忆犹新,李校长对我们学子的恩德难以忘怀。打开思绪的闸门,采撷记忆中的花絮,以飨读者,我想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和缅怀。

李校长是农家子弟,生于1928年,玉山镇前胡子村人。李校长年幼聪明好学,知书达礼。家族长辈们见李校长人长的清秀,聪明伶俐,都劝李校长的父母送他去读私塾。李校长父母靠着家中几亩薄地,省吃俭用,硬是让李校长读了三年学堂。李校长深知家庭的贫穷,父母的辛酸,他在学堂刻苦学习,回家后帮助父母干农活,从不贪玩,都是挑灯夜读。后因家境实在困难,李校长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他心爱的学堂,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熟读四书五经,长年坚持自学,时常得到先生和族人的夸奖。
解放后,李校长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是用人之际,李校长有多次机会到政府部门工作。但他看到农村的落后面貌,许多农家孩子失学,他深知只有用知识才能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于是他义无返顾的选择了留在家乡教学,未曾想,他这一干就献身教育事业四十余年。
黄谷峪、隋唐片区,位于临沭、赣榆、莒南二省三县交界处,地处偏僻,远离县城,解放前经济落后,文化贫瘠,交通不便。但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李校长是第一个走进大山的先生,开启了山区全民义务教育的先河。
黄谷峪第一座中心小学,是办在半里村地主家一个三合院里。当年李校长从外乡只身来到学校,招聘教师、维修教室、筹办教具、招收学生,样样工作亲力亲为,一个象样的小学办起来了。我们的兄长李庆保就是第一届学生。我一九六二年上小学就是在那个老学区读的书。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许多农家孩子辍学,李校长走家串户,苦口婆心的劝家长们让孩子们复学,他还请求村干部们协助,动员各村的孩子们上学。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我们的兄长师姐们都读上了书。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老教室不够用,李校长又请求村干部们扩建新校舍。那个年代村干部觉悟真高,各村要人给人,要建筑材料给建筑材料,送石头的,送木材的,送芦苇的,送山红草的,大家都是义务工,不要一分钱,硬是自力更生盖起了两排新教舍,解决了燃眉之急。七十年代,李校长和老师们响应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号召,和我们师生们一道,打猪草、烧石灰、种花生、建校园等等,开展了长年的勤工俭学,既节约了国家和家庭的支出,又培养了我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今天想来,受益匪浅。
李校长很注意抓教学质量,他常年坚持带课,给其他老师作出示范,并成立了课题组,作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我清楚的记得,他让老师们注重板书,并经常组织我们作文讲评,进行仿宋体比赛。同时他还在各村举办夜校,让失学的孩子、成家立业的青年人上夜校,进行全民扫盲。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我们家乡许多孩子上到高中,他们中许多佼佼者考上了名牌大学,为国家和家乡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李校长特别注重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富有创新,注重实践,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我记得每年清明节,他都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他用白布自做了一块牌匾,书写上我们家乡在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名字,带领我们全体师生鞠躬祭奠,讲述他们的战斗故事和英雄事迹。并组织我们以班为单位,进行春游,爬夹谷山和盛水山。时至今日,同学们聚会时还会津津乐道。
李校长注重抓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常年坚持抓教师评优活动。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师资队伍非常优秀,在全县一直是模范学区。我清晰的记得,李文昌老师十分敬业,是教学骨干,但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李校长经常告诫老师们要向他学习,甘为人梯,忠于教育事业。我有几位师兄师弟,因超计划生育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他们都是挥泪告别李校长,再三说对不住李校长。
李校长能歌善舞,富有文艺特长。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变农村的一些陈规陋习,让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李校长每逢“六一”儿童节、春节,安排全校各班出节目,进行全校汇报演出。并对评选出的优秀节目,在各村巡回演出。我至今还记得李忠华同学扮演《三世仇》中的虎子,演得维妙维肖,受到李校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学校组织的腰鼓队,李校长手把手教我们打腰鼓,他矫健的身影、娴熟的技巧,令我们自愧不如。他还派有文艺特长的老师到各村组织秧歌队,(我们村就是李庆荣二哥组建的秧歌队),每逢姑娘出嫁、小伙子结婚、正月十五,姑娘们甩起了彩带扭起秧歌,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风俗习惯。李校长培养的音乐骨干,李秀用、李万春、李春萌、袁堂通、李通彪等老师,他们至今还是家乡的文艺骨干,组建和保持着乡村文艺团体,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

李校长为人正派,作风朴实,生活清贫。李校长把青春年华洒在黄谷峪大地上,把毕生精力付给黄谷峪教学事业上。他只身来到黄谷峪,只身离开黄谷峪。他来时是校长,退休时还是校长。在四十多年教学生涯中,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师母李学美是家属,在农村拉扯家中四个孩子,生活艰辛可想而知。所幸李方元姊妹四人特别懂事孝敬,帮助师母做家务,干农活,与师母一道全力支持李校长安心教学。但全家仅靠李校长微薄的工资生活,家中经济时常捉襟见肘,但李校长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没有因为家务请过假,旷过工,多吃多占。李校长常年住校,我们教室旁一间平房,是他的办公室兼卧室、厨房。一身褪了色的中山服打了补丁常年穿着,一条薄被,一张芦席伴他春夏秋冬。

李校长在我们家乡很有威望,老百姓十分敬仰他,那是他人格魅力所致。我们家乡十里八乡的村干部,全部是他的学生。我在散文诗《追思李校长》中写到“您是绅士,乡风民俗深受您的影响”。李校长在管理好学校的同时,注意帮助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什么合理密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家庭养殖、调解村邻纠纷、婚丧嫁娶,村干部都喜欢找他征求意见、帮助出主意,李校长总是热情支持,倾力相助。
我和李校长相识在六十年代,小学年级我是班长,进入了他的视野。真正深交是当兵转业青海油田后。上世纪一九七九年五一节期间,我休假回老家,我和二弟庆波三弟庆江到县城照像(那个年代只有县城一家照像馆),巧遇李校长在照像馆办事,我们相遇十分惊喜。我们四人照了一张合影像,至今还保留着,成了纪念李校长最好的实物。为表心意,我请他到隔壁小餐馆仅仅吃了一碗水饺。他十分关心地询问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当得知我工作顺利,已成家立业后,他正色教育我:要努力工作,为家乡父老乡亲争光。一副严师的模样,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他殷切的期望,成了我一生事业的追求。一九八二年秋天我又回老家,有一天李校长在本族李春爱二叔(老师)家办事,中午二叔留李校长在家吃饭,二叔(我们是邻居)叫我去作陪,席间我们回忆了许多愉快的往事,我们喝了不少酒。李校长突然问我现在干什么工作,当听到我进步的回答后,他严肃地告诉我,当官心中要有群众,要为老百姓办事,令我终身受用。一九九七年秋天,我休假到镇驻地朱苍大舅哥袁堂现家走亲戚,在集市上巧遇李校长(他已经退休了),我盛情邀请他一同前往大舅哥家(大舅哥也是他的弟子),席间他有意无意的扯到延安窖洞毛主席与黄炎培谈周期率,毛主席在西柏坡讲李自成的故事,讲当时社会上一些他看不惯的事情,我意识到,他用心良苦,告诫我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当得到我满意的回答后,他舒心地笑了。二00二年我父亲有病在县城住院期间,我们兄弟抽空到李校长家看望过他,他对我们家族的振兴,兄弟们的孝敬很是高兴,说了许多勉励的话。后来我退休回家邀同学们去看望他时,同学们告诉我李校长已经去世了,我留下了终身遗憾。

李校长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留在黄谷峪、隋唐这片热土上,他的功德时常萦绕在我们脑海里,他的一代一代弟子正传承着他的优良品质,为国家和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我时常想起,我们应该给李校长雕刻一尊石像,安放在李家庄(半里村)中心小学,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他,他像寒冷的黑夜里,一盏火红的蜡烛,不断的燃烧自己,把最后的光和热奉献给了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
二0二二年九月三日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50后,山东临沂人,在兰州军区从军,后转入青海油田工作,退休后定居北京。诗观:抒心志,言真情!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