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90年代的时候,我国曾在南方各省的农村推广过稻田养鱼,当时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让他们尽快的过上富裕的日子,这样,农民在收获稻米的同时,也可以收获大量的水产品,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丰富了城市的水产品市场,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情,然而时过境迁,现在很少再看到有农民稻田养鱼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要知道,稻田养鱼是利用水和水稻的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这种方式在当时确实为一部分农民提高了收入,但这种农业模式却没有很好的延续下去,其中原因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细说。

首先,想要稻田养鱼,需要对稻田加以改造,这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技术,稻谷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放水,需要施肥、打农药等等,而这些都会影响鱼的生长,如何既把稻谷种好,又把鱼养好,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养殖户的出现,使淡水养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高产的淡水鱼类使得市场价格下跌,在稻田里养鱼,没有规模效应,逐渐出现鳗鱼的所得不顶养鱼的成本,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以释放,种地不再是大部分农民收入所得,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种植稻谷也出现集约化趋势,专门从事大面积稻谷种植的收入也远高于稻田养鱼的综合收入。

所以,从这些因素来看,稻田养鱼只适用于土地承包的初期时,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采取的办法,那个时候地少人多,每家每户承包的土地相对较少,生产方式接近小农经济,自家的劳动力足够,人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量农民进城之后,会把自家承包的土地低价租给留在农村的人去种,现在的种植户动辄耕种的土地就上百亩,甚至上千亩,如果还采用稻田养鱼法,势必会增加各种成本。

另外,稻田养鱼,对于大部分农民不适用的原因还在于,稻田养鱼,需要在水源充足的稻田里进行,很多稻田所处的位置水源并不充足,加之建国以后,为促进农业生产,很多地方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对农田采取统一灌溉,稻谷种植过程中需要排干田水进行晒田。这个时候还需要将鱼赶至于沟里,所以在采取稻田养鱼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整治,要挖鱼沟、夹沟、沟坎等等,在鱼苗投放的初期,还要给鱼投放饵料,否则鱼苗会吃掉稻秧,南方雨多,一旦大雨,还要堤防溃坝,鱼顺水跑出。

其实,对于种植水稻,大部分农民都比较熟悉,但是对养鱼技术却知之甚少,稻田养鱼法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稻田养鱼主要的还是稻谷的收成,鱼是次要收成,如果操作不好,两者都会欠收,所以在种种不利因素之后,稻田养鱼就慢慢的被农民兄弟们淘汰掉了。

总的来说,稻田养鱼,是我国在经济腾飞初期帮助农民脱贫的一种思路,一种办法,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稻田养鱼已经不适应所处的环境,淘汰也是很自然的现象,稻田养鱼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的出现见证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初期阶段,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消失,不必为他的消失而伤感,把它留在记忆中就好。
编辑: 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