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想 人 生
文/文瑞,图/网络
人的一生,会走近许多风景。
于平常人来说,山水风光,此处彼地大致相似,未见得这里的石头能开出花,那里的树能生出月亮来。而于思想者来说,游山玩水也用心。几乎在每一处山水每一座古物前,都会生发出对历史命运和文化人格的喟叹。伴着风尘旅行的同时必是一次心灵的跋涉,站在历史的一个高处,漫步史卷,思想人生,与历史对话,与末来对话,与心灵对话。
仍不时会想起三毛,想起这个撒手人间多年却仍令人怀念不断的在撒哈拉沙漠制造了许多隽永而迷人故事的奇女子。为什么甘愿离开舒适安逸的生活到沙漠中去漫步人生路,为什么要去放牧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灵呢?她是要逃避或寻求什么吧。然,读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美丽而凄婉的人生与故事深深感动,理解到这个智慧而深邃之人的思想的空间已超越时间,她求知的东西已不存在现在环境。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生命可创造永恒的辉煌;人生是五彩的,但五彩的人生最终可能如那滔滔江水中泛起的一个泡沫骤起骤灭。思想者的生命,智慧之光灼灼逼人,生命履痕无处不留华彩。智慧者永生。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却仍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死了。便是这个道理,使得有的人千百年之后仍叱咤于史卷与百姓传说中,而更多的人则如同尘埃与芥茉随着历史的烟云消失得了无踪影。
思想人生,使人的灵魂得以升华,使人对生活的理解更加透彻,对生命的质量更加考究。人因为经常深刻地思想人生,而显得睿智、聪慧。由于心灵被思想的源泉浸润着,其生活有滋有味,其岁月四季人生年华也充满诗意充满竞斗充满哲理,其人生篇章也必为世人为后人所敬仰。
当然,智慧与思想也是痛苦的,人的智慧的每一次闪光几乎总是与着精神的痛苦作伴而来的。但,“也就是这种笼压弥漫的痛苦,加深而成为爱欲,而成为人间的苦与乐;也就是它通过诗人的心灵,融化流涌而成为诗歌”(泰戈尔语)。古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人类的许多最重要的福利都来自于迷狂的痛苦的思想者”。还记得艺术大师罗丹的思想者雕像吗?那智慧的样子何等痛苦,但却鼓舞着无数的热爱思想与生活的人们。
当然,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的必然结果,是加深了对人生的理解,是更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也有益于热爱思想的人的。
如孤独于人,是痛苦抑或是一种享受呢?说到底还是“境由心造”这句老话。平庸者会觉得孤独是一种摧残,思想者却于孤独清静中学会品味人生,学会把人生岁月视为一幅长卷,心灵浸润于故事与遐想的海洋之中,而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如写作与人,仅仅是一种文字功夫吗?高妙者写些警言奇句阳春白雪文字,低俗者写些趋炎附势下里巴人之作。其实,真正的写作者是高尚的,是用心与血用灵魂之笔来写作的。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致远的意境,一种美丽的心境,一种作者对读者心与心的默契与交流,一种对时代对生活满怀激情的抒发和渲泻。
如音乐于人,大都让人感受其给人的感官上的享受。音乐激发人内心共鸣灵魂颤动的功能实在只为思想者所感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之美难道不能使你融入那令人痴醉的意境之中?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更是魅力无穷,它分赠给人类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受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的蒙上苦涩与犷野的充满自然的深邃的力的音乐让人与大自然沟通,让人沉浸于他的音乐所制造的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之中不能自拨。贝多芬的音乐,欢乐的依然欢乐,悲哀也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散发着一股奋斗之力。
又如生活,该怎样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祸与福、是与非、荣与辱、胜与负、成与败、生与死等等这些困绕了人类千百年的问题呢?我想,人生活在世界上是绝不可能无忧无虑的,但也绝不必为此而悲悲戚戚怨天怨地。
哲者说,人生就象一棵果树,或是幸运赠人以美果的苹果树,或是朴实却引风凰筑巢的梧桐树。共同的是,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腔生命,一片天空,一方土地,一树果实。所以,一个人无论生活历程怎样,无论是孤独旅人或是忙碌中人,始终应该以一颗平实善良之心,明明白白地做人,坦坦荡荡地行事。可如小溪,任意流淌着自己真实的生命原色,或如飞蛾,不顾一切地扑向心灵深处的光和热。如此,是否更珍重些人生珍重些自己的生命呢?
此刻,春夏交迭之际的一埸暴雨正过,我于书斋中孤独清静地思想人生,在自己自由、理性、空明的心灵王国里驻扎片刻,这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吗?!
(摘自龚文瑞散文集《落英缤纷》)
【作者简介】龚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州市政府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赣州本土文化研究著名学者,著有《客家文化》《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山水赣州》《苏轼与赣州》《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等近三十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