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继到延川的少年路遥》
作者:张艳茜
诵读:宋翠云
1957年秋天的一个清晨,7岁的路遥,眼铮铮地看着亲生父亲,在自己眼皮底下偷偷离去,将自己撇在了陌生的延川县郭家沟。
路遥明白了,大伯王玉德家无子嗣,而他自己家兄弟姐妹一长串,到了大伯家,他就是大伯大妈的儿子,将他过继给大伯家,为的是撑起王家另一爿门户。尽管少年路遥很不愿意,但他还是噙着眼泪躲在大树后面告别了父亲。
从这个清晨起,在郭家沟的窑洞里,少年路遥将由侄子转变为人子。

当时,大伯家中有四口人:奶奶、大伯、大妈和少年路遥,在农村算是个小家庭。三个大人忙农活,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应该是当地稍好一点的家庭。
在郭家沟,一切都是陌生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已经远去,少年路遥想家是必然的。毕竟已经是7岁的孩子了,一切的记忆和温情比较牢固地扎根于清涧王家堡那个更加穷困的家里。
初到延川的少年路遥,遇到最大的困难,其实并不只是对老家的思念,以及和对一双新父母的磨合相处,而是来自生活环境和语言的不适。

路遥出现在郭家沟的第一天就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嘲笑的方式奇特而又尖刻:先是一个孩子问他话,当他回答后,所有的孩子都大笑起来,边笑边夸张地学他的“清涧口音”,有的孩子甚至极野蛮地叫他“外路脑子”。当他提出抗议时,这伙人吃了一惊,不是为自己的不礼貌吃惊,而是为这个“外路脑子”居然敢反抗吃惊。他们先是沉默,然后变着法子孤立路遥。
王家在清涧王家堡是大户,加之路遥极强的个性,从小就是“娃娃头”,哪里受过这种欺负,自然要反抗。在得不到家人保护的情况,路遥只有独自捍卫尊严。这就是他奋斗一生的起点。

过了不久,路遥又成了这个村里的“娃娃头”,年龄比他大的孩子都成了他朋友,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成了他的“部下”,比他小的孩子都成了他的崇拜者或者追随者。
少年王卫国留了下来。不是他的选择,仍然是一种命定。大伯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虽然也是赤贫如洗,但是他还稍稍有些余力供养路遥上学,这对于少年王卫国来说,是任何事情都比不过的说服他留下来的理由。

大妈李桂英非常疼爱这个“儿子”,想方设法地哄着儿子开心,当然,能让突然到来的这个儿子开心,也只有让他吃上一顿饱饭。奶奶在那个阶段,也住在郭家沟的大伯家里,奶奶是让少年路遥尽快安心住在郭家沟的一颗定心丸。
所以,即使遭遇父母的“遗弃”,却不能断言,少年路遥就缺少爱的抚慰,缺少家的温馨。
但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对子女的爱,是用一种简单质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况且,在那个处处饥荒的年代,孩子对于爱的渴求,要远远低于生存的需求,贫困和饥饿是生命所面对的直接威胁。

看到大人忙碌时,路遥就主动地帮助家里人干活。年幼的路遥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拦羊、割草、背粪,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种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
在那些起初冷落少年路遥的小伙伴记忆里,王卫国聪颖而淘气,与一些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男孩子打架,总不认输。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

大伯大妈两口子,虽然不敢对落脚在这个穷家贱户的儿子的将来抱什么希望,但他们已经看出,他日后不论做啥准能成事。
12岁那年,因为一件小事,儿子与大妈闹起别扭,大妈忍不住发火骂了儿子几句,儿子一赌气就跑了,并扬言自己要回清涧老家去。天黑了,仍然不见他回家,大妈着急了,赶忙去追赶,出了村子不远,大妈发现路遥独自坐在村口的一个圆形的石盘上,手里拿着一把小石头往河里扔,扔一块,数一块。大妈问他:“你不是要回清涧去吗?怎么坐在这里?”路遥撅起小嘴,半嗔半恼地说:“我从来就没有那种毛病!”

在大妈李桂英的记忆里,儿子很少流泪,只有在亲生父亲王玉宽将他丢在郭家沟,然后背着他,偷偷离开时的那一刻,他咬紧牙,默默地哭过。但在大伯大妈面前,儿子仍然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敏感、要强、自尊的少年路遥,有着超常的自我控制力。然而,那时的路遥毕竟还是孩子。在他艰难地在中学读书时,一向疼爱大孙子的奶奶撒手人寰,过世在夜晚搂着路遥一同入眠的土炕上。
奶奶的去世,对于路遥来说,无疑是始终陪伴他的,呵护他的,给予他情感最厚重依托的一重天塌下来了。那次,路遥哭得撕心裂肺,哭得浑身发麻,哭得下腹部剧烈疼痛。

20世纪80年代末,成长为作家的路遥为世人瞩目时,郭家沟这个小村子里,还居住着13户人家,近60口人。但是,进入90年代,郭家沟村人相继在沟外川面上建起新窑、新房,陆续迁出山沟旧窑,入住新居。只有路遥的老母亲——大妈李桂英,留恋旧居,独守孤村,守望着祖先留下的老窑老院老村庄。
2003年春,路遥养母李桂英去逝,村子更加败落凄凉,村道院落野草丛生,已成为荒无人烟的废村。
无论后来郭家沟如何变化,郭家沟在少年路遥身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烙印,在这个小村子17年的生活经历,郭家沟已然成为他温馨的家乡,成为他日夜思念的故乡。因为,这里有他最亲的奶奶,还有艰辛养育他的一双亲他疼他的父亲母亲。


张艳茜: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出版专著有《路遥传》《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和亲之路》(汉上)《貂蝉》,散文集《远去的时光》《城墙根下》《从左岸到右岸》等多部。陕西省政府优秀编辑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曾任《延河》常务副主编。现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