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七十周年淮安名人征文
荀艺长荣 华韵长新
—— 京剧名宿宋长荣访谈录(二)
吴玉山
二访宋长荣 蜚声耀碧空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年,经过多年的思想、资料准备,我就想能把淮安的 “京剧三杰(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写出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有了编写《淮安京剧前世今生》想法。对于王瑶卿、周信芳,人已去了,只能收集资料。关于宋长荣大师的情况,他还健在,我必须要采访他。为了让宋长荣院长思想上有一个接待准备,我于2015年11月7日,我给宋长荣院长写了一封信,表达再次采访的意愿,并表达编一本《淮安京剧前世今生》想法,以达到他的支持,信的题目是《致宋长荣院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宋院长:您好!
我是田玲芳的爱人,也是一名喜欢京剧并对于京剧情有独钟的淮安人。我们淮安是京剧名人故乡。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被人们称为“京剧三杰”,为此让我这个淮安人感到骄傲。长期以来,对于你们几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媒体上、报刊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报道,但没有一本从古到今有系统的、较为完善的介绍淮安京剧沿革、京剧名人、京剧艺术的综合性的书籍。
我是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员,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所以,我准备编一本《淮安京剧前世今生》内容的书籍,一方面是弘扬国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淮安历史文化的传承。
对此我已在近二年里收集了一部分资料,在近期内准备编制。同时,为充实这本书的内容,还要做一些必要的采访,逐步地完善书的质量。
您是一位荀派的大艺术家,也是我必须要采访的名人,更是我编写《淮安京剧前世今生》不可缺少的内容。我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
现在与你联系,就是为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需要您配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我建议最好在您家里)。
赠品:因今年是您八十大寿,我同爱人田玲芳赠您二首诗,以表示对您寿诞的祝贺。您是否赠我一本书及照片,以表达我们之间的情感?
访谈的内容:
1.我准备编一本《淮安京剧前世今生》,您看可以吗?我想听一听您的意见。
2.请您简单地谈一谈您从艺的过程。
3.您是怎样热爱荀派艺术的,又是怎样拜荀慧生为师的?
4.您的“荀八出”在八十年代是怎样轰动香港、北京、天津的?
5.您的代表作“红娘”,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并被人们称为“活红娘”,请您谈一谈演红娘有那些艺术特色?
6.请您谈一谈淮安京剧的前景如何?
7.请您谈一谈您对我编这本《淮安京剧前世今生》有那些期待?
以上的内容是否可办,请宋院长斟酌,期望您到时能给予接待?
祝您桃李盛开、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京剧戏迷: 吴玉山
2015年11月7日
收到宋老师同意的信息后,2017年11月24日上午,我同爱人田玲芳约了原京剧团好友吴兰英(曾为宋老师以前的化妆师)一起去宋老师家,约好前去的还有骆文婕(电视报记者)、陈华中、陆春涛(淮海商报记者)、高虎(电视台记者)。我们进门后,宋老师热情地接待。寒暄后,我们夫妻向宋老师赠送了题为《赞荀艺长荣——赞宋长荣艺术大师80寿辰》的诗匾。诗的内容是:
一
荀派传人气势宏,世人盛赞宋长荣。
红娘一曲扬天下,神韵万方响碧空。 “水袖”袅娜姿色美,“棋盘”曼舞态从容。
蜚声四海留佳誉, 德艺双馨映彩虹。

二
万花争艳放光辉,荀艺长荣献碧瑰。
蒙受师德藏底蕴,弘扬国粹吐芬芳。
誉传“加美”流天外,艺倾“港台”震远陲。
德厚流光结硕果,梨园史上树丰碑。

宋长荣大师向我们夫妻回赠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红娘——宋长荣自述》、宋老师老照片一张。




上午采访工作结束后,我们又特地邀请了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启瑞、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季祥猛、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杨义春、郝宇铭、何永年几位老同志,在“东土大酒店”进行午餐,这些老同志同宋老师尽兴地交流京剧艺术的魅力,赞美宋老师在京剧艺术上的丰富成果。大家在浓浓的友好情谊中合影留念。

这次采访,让我进一步对荀艺长荣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采访的内容被《淮海晚报》2015年12月20日以《荀艺长荣 华韵长新——京剧名宿宋长荣访谈录》全文刊登了采访的全部内容。
其采访对话整理的内容如下:
吴: 宋院长您好,最近我准备编一本《淮安京剧前世今生》,您看可以吗?我想听一听您的意见。
宋:吴会长您好,你的想法很好,你的想法说明你对淮安的京剧事业非常关注。
你是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写好这本书,可以说是对社会、对京剧事业、对淮安历史文化的研究、继承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奉献。
我支持你编撰《淮安京剧前世今生》。所以支持你,一方面是弘扬国粹的需要,淮安是京剧名人的故乡,是京剧名人荟萃之地,更是为京剧事业输送人才的地方,比如通天教主王瑶卿、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等。另一方面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需要。对于淮安来说,无论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京剧都起到了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的作用。
吴:请您简单地谈一谈您从艺的过程。
宋:我有个外号叫“小土孩”。这个“小土孩”的外号,人们已叫了我几十年。我的老师、荀派艺术创始人荀慧生先生一九六一年初见我时,也叫我“小土孩”,由此,叫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为了练功,我那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我不以为苦,相反,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这是我挚爱的。学戏的艰苦、父母的阻拦……,这一切都动摇不了我。我是横了心:“再苦,我也要吃这碗戏饭,我非要成个角儿不可!”
学戏一年以后.十七八岁的我,成了沭阳这个小戏班的台柱子,开始闯荡江湖了。1954年,沭阳县京剧团正式成立。我兴奋的状态难以形容,正式参加了文艺工作者的行列。从每天挣两角钱,到每月有几十元的工资,这变化太大了。我真感到心满意足,学戏练功加了个“更”字。
1957年5月,由我领衔主演的沭阳县京剧团,意气风发地进入了省会南京城。由于我们条件差,土里土气的,当时,有人说我们“苏北的小剧团,‘江北佬’有啥看头!”“喏,那个赤脚扛着行李,手摇破芭蕉扇的黑小子就是宋长荣!还演什么《玉堂春》,我看扮济公倒差不多。”。
在南京文化馆这场只有百十个观众的在南京的打炮戏,获得完全的成功。来看戏的观众,似乎大多被征服了。散场后,他们不肯走,有的伸着大拇指,冲台上喊:“苏北小梅兰芳,名不虚传!”有的主动来到后台,诚恳热心地为我们出主意,好像要弥补他们起初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抱憾。
由于我们演出的成功,从不向县级小剧团开门的南京有名的明星剧场、大光明影剧院,也破例向我们发出邀请,争着要我们去演出。
1957年9月8日,南京的《新华日报》刊出新闻《一颗刚出土的明珠》,轰动了南京。时任江苏省省长惠浴宇还亲自接待了我,并鼓励我要为苏北人争光。
吴:您是怎样爱上荀派艺术的,又是怎样拜荀慧生为师的?
宋:一九六一年秋,荀慧生先生来南京演出.对荀先生和荀派艺术,我倾慕已久,只是没有缘份直接见到。这次荀先生南来,机会不可错过.我一连看了荀先生几场《红娘》,真是如入宝山,大开眼界。
我从未见过四大名旦,今天得遇荀先生,机会不可放过。艺海无涯,能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到指点深造,那该多好!可是,我又有点泄气:凭我这个农村来的“小土孩”,荀先生怎么会收我为徒?没想到,荀先生竟然会真的看中了我。这些,当时我并不知道,是后来我们师生聊天时,他老人家告诉我的。这也是缘份,三年前在治淮工地上,我们师生失之交臂,三年后荀先生却主动找上门来。
过了几天,江苏省委宣传部及省京剧院领导找我谈话:“我们向荀慧生先生推荐了你,准备让你正式拜荀先生为师。”
“让我拜师,真的?荀先生答应吗?”我简直难以置信。
“荀先生不答应,我们还同你谈什么!准备一下,明天举行拜师礼。”领导同志笑着说,他好像洞察了我内心的兴奋和不安。
我的家小在淮阴,负担重,平日都穿爱人王长珍自己做的布鞋,从没有穿过皮鞋。今天拜师,穿着一定要整齐,我有一套蓝中山服,若脚底下还是一双家做旧布鞋,未免寒酸些。我咬咬牙,凑钱到店内买了一双大圆头皮鞋。
拜师典礼举行了。在旧时代,拜师仪式很复杂,红烛高燃,香烟缭绕,要拜祖师爷牌位,要请有身分的前辈举香,要向师父、师娘磕头。荀先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中华,仅解放前,正式向荀先生举行过这种旧式拜师典礼的就有童芷苓、吴素秋、毛世来、宋德珠、陈永玲、许翰英、赵燕侠等占36人;解放后,荀先生摒弃了这种老式的拜师仪式,改行鞠躬礼。傅全香、新凤霞、齐花坦、许倩云、刘长瑜、孙毓敏、曲素英等,拜师荀门,都没磕头。有趣的是解放后的荀门弟子,已超出京剧界,越剧、评剧、川剧、河北梆子都有,足见荀派艺术影响之大。
我作为艺徒,向老师行鞠躬礼。我三鞠躬,腰都弯到九十度,不如此难以表达我的拜师谢师的心情。我结结巴巴地说:“我要向老师学习……把老师的东西接过来。”荀先生谦虚亲切地说:“艺无止境,咱们共同研究吧。”事后我才得知.荀先生看了我的《红娘》后,即在艺事日志上写下了:“堪可造就。”又同夫人张伟君说:“别看小土孩台底下挺黑,一上台扮上就挺俊,是块唱戏的材料。”荀老师和师母,还分别与我们合影留念。
吴:您的“荀八出”在80年代是怎样轰动香港、北京、天津的?
宋:1966年夏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时之间,腥风迷漫,人妖颠倒,天下大乱。我宋长荣也幸免于难。挂牌、批斗、劳动改造。到干校以后,我仍忘不了练功学艺,不过,练功也只能跟我小时候一样,“偷”着干。天一蒙蒙亮,我便挎着粪箕拾粪去了,这也是自觉的“改造”行动,谁也不会干涉.我边走边拾粪,来到旷野荒郊,把粪箕撂在地上,清清嗓子,反正不会有人听见,我就放开喉咙喊嗓、练唱。这时,我好像又回到学习的童年。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我再挎起粪箕回去,每次都能交上一箕粪,还不断受表扬,我借拾粪练功喊嗓,却没人知道。练功喊嗓,只能背着人,零敲碎打,与公开的坚持天天练毕竟不同,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功夫提升了不少。
我离开舞台停演十三年后,终于在扬州重新登台了。一九七九年十月,扬州治淮大礼堂内坐满了观众,获得了众口称赞:风格清新,不同凡响。随着剧情的展开,场内掌声不断,笑声阵阵.首演完全获得成功!
接着在上海一共演出五十二场,观众达六万多人次。上海之行的成功,出乎我们的意料,也鼓起了我们更上一层楼的勇气。我们回去后,小作休整,加工节目,争取北上,打进北京、天津去!
自1978年10月至1984年春,《红娘》在我国京、津、沪、汉、杭、宁、昌、肥、沈、长、哈等城市巡回演出了1000多场。后来《紫钗记》及“荀八出”,即《霍小玉》《鱼藻宫》《香罗带》《红楼二尤》《金玉奴》《勘玉钏》《花田错》和《红娘》陆续在全国演出,并且十下上海、四进北京、两进怀仁堂、二赴香港、二赴宝岛台湾、三赴加拿大。1985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的纪可梅女士在淮阴地区拍摄了宋长荣的《红娘》电视片,在法国放映后受到高度赞扬。2005年4月赴美国演出并在俄亥大学舞蹈学院示范表演和讲学三天6场,受到海外人士的热烈欢迎。
吴:您的代表作《红娘》,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并被人们称为“活红娘”,请您谈一谈您演的《红娘》有那些艺术特色?
宋:多年来,我曾收到了全国各地几千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不少观众都以惊奇的语气提出了同一询问:“你一个年近半百的男人,怎么能把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红娘演得如此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说您是‘活红娘′,您是怎么‘活’起来的?”
我在传承和发展荀派中,概况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形似神更是,形变更出神
比如,白马将军为寺院解围后,红娘陪着小姐跟着老夫人以及长老众僧人一起出寺迎接,红娘身为奴婢没有台词,如果只是跟进跟出的,对红娘来说就没“戏”了。我当时的心情是为小姐转危为安、得配如意郎君而高兴,为表现这样的心情,在回返路上,我就给红娘增加了一些身段:挥舞着大蝴蝶式的一双水袖,转身后又双背水袖再飞打出去,舞姿轻盈飘逸,犹如一只五彩缤纷的玉蝶在春风里得意起舞。这些动作,虽然没念没唱却收到了此处无声似有声的表演效果。
2.生活中探取源泉,舞台上丰富表演
《花田错》中的春兰有一段搓麻线納鞋底赶制新鞋的表演,我就是从夫人王长珍那里做鞋时反复学来的,经过美化后,那逼真而精湛的表演让观众折服,夸我的动作比女人做活还要地道。
3.对比变化情作魂,程式焕发新生命
戏曲表演都是要靠程式动作来完成的,但程式动作不能表现人的感情。我在表演老夫人赖婚后下场时,红娘怨愤满腔,又不能说出来。
在表演时,我就冲着老夫人下场的方向,猛抬右手抓起水袖,打抛了出去。表现了奴对主敢怒不敢言,只好在背地里怨恨的心情。
4.融他人之长技,增荀艺之光辉
为了让荀派艺术能有所创新和发展,我在表演中广收博彩,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将他人的长处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自己的戏中,比如,把京剧艺术大家筱翠花“筱派”的腰功,运用到红娘的扑蝶之中去,使红娘表演更加妩媚动人。
5.整改老剧目,编创新剧目
为了将荀派名剧得以流传,除演好红娘外,继续加工好常演的《红楼二尤》《金玉奴》《勘玉钏》等荀派名剧外,还特请师兄徐凌云和剧作家朱云鹏协助,整理恢复已绝唱的荀派名剧《霍小玉》;还聘请师兄荀令香指导排演《香罗带》《鱼藻宫》等。还新编新演了《紫钗记》《桃花酒店》《鸳鸯帕》等。
俗话说:“艺无止境”。《红娘》这出戏,我已演了50多年,仅自,1961年从荀慧生老师重学此剧,也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从1978年复演《红娘》至今,已演满1000多场。但我仍觉得意犹未尽,还有加工锤炼的余地。
吴:请您谈一谈淮安京剧的前景如何?
宋:中央领导同志2015年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淮安是京剧名人故乡,我们所有的京剧工作者,都应该为弘扬国粹,继承京剧艺术而发扬光大,为圆中国梦、京剧梦作出努力。淮安京剧事业的前景令人乐观,因为他已具备以下几个优越条件:
1.淮安有江苏省长荣京剧院这个实力雄厚的专业班子:现有在编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4人。有余派老生姚宗文、梅派青衣刘维青、黄彦玲、女铜锤花脸刘小荣等。 五十年来,长荣京剧院创造了令人赞美的荣誉与辉煌。
2.目前,江苏省长荣京剧院正着力实施新一轮“小长荣培养工程”,培养以朱俊好、张乔迪、郭晓婕、武自强、甄龙飞、张洁、申洋洋等一批年轻的荀派传人。由他们合作演出的荀派经典名剧《红娘》《霍小玉》《红楼二尤》《花田错》《勘玉钏》《金玉奴》已亮相省内外舞台。京剧院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京剧荀派的经典之作,小长荣的代表剧目,力争再塑造出艺术舞台上一个新的“活红娘”。
3.长荣京剧院已成为输送人才的摇篮:青年演员江其虎调北京后,成为名小生,国家一级演员。张尧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中国京剧史上第一位戏剧戏曲学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国内外十多所大学讲学。
4.淮安设有淮安长荣大剧院及荀艺博物馆。一楼金碧辉煌的剧场内可容纳约800人同时观看演出。二楼内容丰富的荀派艺术馆,展现荀派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5.2015年5月22日淮安市京剧协会揭牌仪式在长荣大剧院隆重举行。目前,淮安市市区有群众组织的票房18个,成为普及京剧的群众基础。
6.淮安的王瑶卿故居、周信芳纪念馆、戏剧博物馆成为弘扬国粹的基地。他们是展示和宣传淮安戏曲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排演、交流戏曲的活动场所。
7.为弘扬京剧传统文化,淮安市人民小学、纪家楼小学开设京剧特色班,为少儿培养京剧兴趣、弘扬国粹打下基础。
8.淮安广播电台的《空中大舞台》栏目开播已十周年,他为淮安广大票友、戏迷享受梨园风采、展示才艺提供极好的场地。
吴:请您谈一谈您对我编写《淮安京剧前世今生》这本书有那些期待?
宋:首先我感谢您为挖掘淮安的历史文化、弘扬淮安京剧,做了一件大好事。并衷心地祝愿《淮安京剧前世今生》这本书能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得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支持,期待早日付梓问世与广大读者见面。
吴:宋院长,谢谢您今天的热情接待,祝您的艺术青春永驻,愿我们淮安的京剧事业繁荣昌盛!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