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三国演义》篇终诗
网友雷焱雄问:“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这“文武”何意?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还是指文才武将?
钟振振答:《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篇终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所录“古风”,即此诗。
此诗不见于其他文献,从其通俗晓畅的语言风格来看,疑即《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自撰。
“用文武”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归纳起来,其“文武”大略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义项:
(一)“文”“武”两种不同的手段
战国秦·吕不韦命其门客所编《吕氏春秋·慎大览》曰:“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孔青大破齐国之军,杀敌三万人,将尸首堆埋成了两座山,以炫耀其武功。赵士宁越认为,不如将尸首归还齐国,使齐国因埋葬死尸而耗尽财力,这便是“内攻”——从内部攻击齐国。孔青说:“如果齐人不上当呢?”宁越说:“齐国的将领战而不胜,是第一宗罪;和死亡的将士一同出征而不能一同回国,是第二宗罪;还他尸首而不接收,是第三宗罪。齐国的百姓将因此三者而怨恨统治者,今后统治者无法使唤百姓,百姓不肯为统治者效力,这就是对敌国的双重攻击。”《吕氏春秋》的编者评论道:宁越可以说是懂得使用“文”“武”两种手段啊。用“武”则以军力取胜,用“文”则以道德取胜。两方面都获胜,还有什么敌人不服呢?
《吕氏春秋》的这段评论,有一个重大的逻辑错误。宁越的建议,讲的不是“道德”和“道义”,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削弱敌国。但其所谓“用文武”,指采用“文”“武”两种手段,却是没有疑问的。
又,战国秦·尉缭《尉缭子·兵令》曰:“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王者,所以伐暴乱而定仁义也。战国所以立威,侵敌也。弱国所以不能废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以武为表,以文为里;以武为外,以文为内。能审此二者,知所以胜败矣。武者,所以凌敌,分死生也;文者,所以视利害,观安危。武者,所以犯敌也;文者,所以守之也。兵用文武也,如响之应声也,如影之随身也。”(引自唐·魏征《群书治要》卷三七)这里的“用文武”,也是说使用“文”“武”两种不同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