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草堂行记
文/何志清,配音/安心

友人介绍说,在赣州城郊水西镇的旮旯头有一座绿野草堂。这么雅致的名号,在赣南山水间着实少见。草堂一般指的是藏书楼,赣南曾经有名的藏书楼有赖克绍的会秀楼、温革的青钱馆、王鸿的王鸿书屋,而这绿野草堂,又会是哪般情形?怀着这一份好奇,加上冬日诱人的暖阳,草堂不禁让人神往。
草堂在水西石珠村,前去的路不远,但并不好走。公路与蜿蜒的溪流作伴,承受着山里人家的各种营生,千疮百孔的路面,像是要将进出山里的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住。
绿野草堂坐落于石珠村一个叫作山下的地方,这个被先人随意叫出的地方,竟也成了标准的地名。我们可以想象,最早来到这里的人,可能最初也说不清这地方到底叫什么名字,当有人问“你家在哪里呵?”石珠村的人便回答“哦,在那边山下。”问的人多了,便直接说“山下”,山下便堂而皇之地被正名了。
在这有着如此简单粗暴名字的地方,经过数百年的耕作劳息,绿野草堂的堂主在某天端坐门前,发现四围的山有龙行龘龘之势,傍村而过的溪流循环往复、若隐若现,村内落英缤纷、草长莺飞,内心便有了一丝触动,他要把生活的诗意转换成诗意的生活。
我们常常对日夜与伴、耳熟能详的事物熟视无睹,以至于对小孩的取名、书斋的取名、住所的取名往往抓耳挠腮、犹豫不决,名字并非没有,而且非止一个,是怕选择其一便道不尽其中所含的其他韵味。绿野是山下的自然生存状态,无名溪畔常青的竹林、松柏,田畴间如茵的草地与百稼,让这一自然景观自然入画、入题。
草堂,当然是主人的自谦之词,这种谦逊与朴实,让人从现实的山水之间,看到一座草堂,便自然延展至了可以随时入诗、入画的想象。

古人有给自己居处以及书房命名的习惯,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多用“斋”“庐”“屋”“室”“庵”“堂”“馆”“阁”“园”等为名,而“草堂”是个特殊的存在,以茅草盖屋可以说是简陋之至,自称山野间的住所为草堂,正好与在野的明堂相对。但居所或书房命名成草堂的,却往往是隐居的高人大士,像唐代杜甫“浣花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等等。由此一说,对深居山下的绿野草堂主人,我们不禁要深鞠一躬。
山环水绕的地形,门楼的朝向成了一栋房子最讲究的地方,它将阳光、风雨、空气以及人的生活习性,糅合成了深奥的命理知识。住房的门楼在赣南客家地区,被看作是主人的脸面,所谓“千金门楼三两屋”。而其实,门楼不仅仅是主人的脸面,他还是主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这表现在门楼的匾额、对联、雕花、藻井、灰塑、斗拱等等。
绿野草堂前的半月池里装着很多水,他们以不同的功效共处,建房用的水,消防的水,浇灌花木的水,洗涤衣物的水,喂养牲口的水……他们与草堂旁的溪流、草堂内的四五口水井,在这闭塞的小盘地里,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小循环,让居住其中的人凉爽舒适,悠然似可见南山之菊。
绿野草堂的后院,依稀可辨当年定是群芳争妒、蜂碟裳霓、暗露凝脂的色香花园,身临其中,我恍惚听见历史的翅膀掠过,一阵阵地拍落往日的苍凉。每一株棕榈、柚子树,每一棵草,每一粒虫鸣,都活在时光的庭院中,经历风吹。
绿野草堂堂主早已不在,只是草堂还在,生活还在。

作者简介:何志清(青眼、青衣),现供职于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第五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学员。散文和诗歌作品曾获全国和省级多项大奖。合著《发现欧潭》《扶摇羊角》《青山踏遍》,专著有《江南风韵》《印象赣州——世界橙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