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关的老爷岭
段吉文
在我的家乡陇州,有一处美丽的地方叫老爷岭,它有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少有的高山草甸景观,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原生态纯美之地,高山草甸波澜起伏,一眼望不到边际。因地势高而寒,且地貌大多一马平川,这里又被人们称为“高寒川”。

老爷岭位于小有名气的固关镇。固关镇因明清设"故关里"而得名,民国时期改"故"为"固",先后为西汉郁夷、郁平和晋陇关县治地。别小看这个镇子,周围的永盛殿、佛爷崖、玄寿山把古老的固关装点的分外妖娆,还有那古色青墙灰瓦的固关老街,散发着古朴和厚重的气息,这些景致能令人陶醉。
前年5月17日,我们二十多名文学爱好者在县作家协会的组织下,走进老爷岭进行采风活动。那天天蓝地绿,云清气爽,满世界花红草绿。我们在固关战斗遗址进行了短暂的停留后继续西行,六辆面包车沿公路在九沟十八弯间穿行,十几分钟后,眼前一堆黄土挡住了去路,我们下了车子,步行朝着蜿蜒的小路向上攀登。由于是创作的本能吧,沿途的风景迫不及待的尽收眼底,山坡上的一枝一叶,一木一草,都伴随着微分自由的摇摆和轻舞,山坡上汩汩溪流冲刷着那被岁月和风雨风化的碎石,溅起朵朵白色的水花。郁郁葱葱的森林把湛蓝的天空遮掩的越来越小,差点从眼睛里溜走。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老爷岭的山顶,扑面而来成群的马队和皮肤黑黑的牧马人洒满了这无边的草地,空气一下子变得清爽和凉快起来,没有一点像县城时那种热的感觉,真是凉爽极了。微风吹过,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青草味和马粪味,让人顿觉一股强烈的田园气息。在前行的过程中,一道人为的铁丝网从土堆一直向前延升,跨沟过梁,伴随我们数里,我们始终行走在铁丝网的这一边,老张介绍说,这是陕甘交界的隔离墙,墙的哪边就是甘肃省了。还没等介绍完,老李一只脚“噔”的踏进墙的那边,开玩笑的说:“我一步横跨陕甘两省”,惹得大家大笑起来。在山的远处,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一排排,一行行,错落有致地在风口缓缓地转动。

老爷岭是关山(又称小陇山、六盘山支脉)的次高峰,分东岭和西岭、凤翔的老爷岭是东岭,海拔较低,固关的老爷岭是西岭。西岭海拔2428米(主峰关山梁海拔2466米),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便是从关中过固关,翻越老爷岭,走关陇古道,进入西域地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此多有留驻。最早的陇山诗歌有《诗经·秦风》中的篇章,其中有《车邻》、《小戎》、《蒹葭》、《驷》四篇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见证。隋唐时,陇山诗歌大放异彩,李白、王维、岑参、高适……他们如繁星般的创作,让人为之惊叹。唐以后,陇山逐寂下来,诗歌也渐渐远去。……这些诗歌作品给固关、老爷岭带来的文化色彩和光亮,千百年来,从未消褪。
到老爷岭最高处的大震关还要步行十几里山路,而且一直向上。太阳虽然高照,但巍峨的老爷岭微风徐徐,凉意浓浓,越往高处走越凉爽空气越清爽。爬了几面坡,下了几道沟,终于到了大震关。大震关就在老爷岭两山链接处的一个豁口,豁口西边的枯沟较窄,坡降较陡,沟内树丛茂密,丛生植物较多。不远处有一座关帝庙,庙宇肃穆,庙门紧锁。随着关陇古道的萧条,这里的香火也逐渐稀少。当地百姓把关公尊称“老爷”。我想,背井离乡、西出秦关的人们翻越陇山,会在关帝庙前祈祷平安,祈求一路顺分。
老爷岭上有条古道——关陇古道(关陇大道)。关陇古道穿固关而过,一直弯弯曲曲向西延伸而去,一直到达关山,再继续通往西去。这条线路是沿渭水北侧经咸阳到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凤翔,从凤翔走柳林道循开水(干河)过千阳县、陇县,从陇县的固关、安戎关、大震关、分岔上老爷岭,下山直通甘肃张家川县的马鹿镇,再经恭门直指秦安县的陇城经长宁驿至清水、天水,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过境天水的南北两线。汉武帝通使西域后,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主干驿路之一至唐代达于极盛。

自秦汉以来,关陇古道马不停蹄,人未断流,丝绸、陶瓷、茶叶、战马从这里往来中西,官员、军队、商贾都从此经过,史书记载,秦始皇、汉武帝等西巡在此驻跸,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在此洒下眼泪,文成公主西行下榻于此,诸葛亮留下空城计,唐玄奘西天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这里曾作为重要的军粮中转站,1949年,王震将军亲率解放军西进打响固关战斗,曾两次翻越老爷岭,沿着这条公路中段率兵西进,一举挺进大西北。这些无不印证了固关老爷岭的重要性。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几乎可以还原当时官道一片繁忙的景象,他在这首题为《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诗里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唐时王维的《陇头吟》里写到:“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唐代的关山古道,不但关隘遍野,而且还设有不少驿站。
我们谈到丝绸之路的遗迹,有人提醒大家,在关帝庙百十步的地方,当年丝绸之路的遗迹还还留存着。这一提醒,大家顿时就来劲儿,急不可待地想去看看,亲眼目睹和体验一下古丝绸之路的风韵。我们下了个坡,就走进了一片草甸,眼前出现了长约四五十米的古石道,老张说“这就是关陇古道原址”。大家一眼望去,草丛之中,一片一片白色的石头由远而近,每片石头的表面是平整的。看着前年千的这条古道,刹那间,古丝绸之路的驼队以及丝绸古道的繁华盛况有一次再现,马不停蹄、人未断流、丝绸、陶瓷、茶叶、战马从这里往来中西,僧侣、官员、军队、商贾都从此经过的情景浮现在我们眼前。大家争先恐后的在这里“咔嚓、咔嚓”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脚踏在关陇古道遗址上我们思绪万千,一件件古拙的石雕、一个个残破的条石、一条条车辙压痕、一座座关隘旧址、一个个别无风韵的古迹,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也成为数千年丝路文明的最好注解。如今,这条古道已成为远去的记忆,只能供人们追寻历史的脚印。当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不远的将来它会再次发挥其作用的。

我们又回到了关帝庙就地休息。大家吃着自带的干粮,三五成群的谈着自己的感想,漫漫古道,它承接历史、镌刻文明,见证着一方土地上曾经繁衍劳作的众生,记载着悠悠岁月中几度沧海桑田的变迁。一激动,老高就朗诵起唐代王维诗作《陇西行》来:“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小张接着朗诵了一句隋代卢思道的诗。作家们你一句、我一语,在这大自然的熏陶下人人成了诗人,都停住了脚步,站在山梁、听诗、听风,在这清凉的老爷岭上品味芳草、品味沧桑,感受着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风韵。 两年过去了,近期我再去了几次老爷岭,这里已经成为建设者的工地。
随着宝中铁路和宝汉高速公路的开通,陇关古道逐渐荒草萋萋,大震关、安戎关也失去昔日的风姿,但作为遗迹,将永恒不朽,作为历史与传说,自然和人文,景观与名胜将永恒不朽,魅力依旧。如何利用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如何开发老爷岭这片纯自然之地服务于陇县社会经济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探究。其实,老爷岭的开发已写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以来,县城到固关、到关山草原的改道拓宽工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老爷岭的开发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段吉文,陕西陇县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安》《文学时代》《校园文学》《草原》《西部散文》《文化艺术报》《陕西日报》《秦岭文学》《宝鸡日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