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郭书宣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9-01 00:00 发表于河南)
本期导读:我们这代人,昨天在穷山沟里吃不到嘴里,穿不到身上,今天赶上了好时代,同年轻人一样,分享着现代物质文明。我们老伴俩是理想主义者,趁现在还有精神,还能走动路,走遍中国,周游世界,就想了却年轻时的梦想。多年来,已经习惯春秋外出旅游,事先在家设计线路,安排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动、深刻。我们的行程随意,走走停停,喜欢的地方可以多待一会儿。每攀登一个山头,总想一个台阶不落地登上山顶。每走进一条陌生的小巷,唯恐漏过任何相关的细节。身体累了停下来,有钱用在刀刃上,时间消耗在最值得看的景点上。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特色小吃,一样也舍不得错过。(出自《迟到的旅行》后记)本期向读者推荐郭书宣老师的《牙齿的归宿》一文,读文中安置13颗牙齿之事,体味作者微妙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刚过40岁,我的牙齿就开始脱落。记得从脱落第一颗牙齿开始,我就把它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珍藏在一个白色的小圆盒里。望着小圆盒里牙齿多了起来,我也说不准它们将来的结局。
那是2008年5月2日,在峨眉山市铁路宾馆,晚饭时松动了近半年的一颗牙齿又脱离了牙床,与此同时,我和老伴儿几乎同时萌生出一个念头,何不把这颗牙齿明天带到峨眉山顶,让它陪伴着神秘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想到这,心里豁然开朗,家中珍藏的十多颗牙齿,在将来的某一天把它们分别安放到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里,同大自然在一起生生不息,也算给它们找到了理想的归宿。
下面按牙齿安放时间的先后顺序给它们一一编号,重温我脱落的那十三颗牙齿的归宿。

第一颗:2008年5月3日上午11时,在峨眉山雷洞坪一片光线昏暗的原始冷杉林里,一棵钻天的冷杉树,胸径一米以上,深灰色的树皮,树身上包裹着厚厚的青苔,据说是当年白娘子摘灵芝草的那棵冷杉树王。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把攥在手心里的牙齿依依不舍地深埋在大树根部芳香的泥土里。
第二颗:2008年8月10日,大连星海公园西门正前方离海岸五米远的黄海里。
第三颗:2010年4月30日,长江芜湖段航道中心线上,眼睁睁瞅着一个大浪把我的第三颗牙齿压到江水里。
第四颗:2010年5月5日,浙江普陀山,位于惠济寺不远的佛顶山山顶一棵弯着腰的白皮松根部泥土里。

第五颗:2010年5月16日,庐山仙人洞旁,大石缝里一株倔强生长的“石缝松”(飞云览纵)的石缝里。
第六颗:2010年9月8日上午10时25分,吉林长白山脚下丰满水电站大坝右侧,在一片美人松林里,一棵高大挺拔的美人松树旁一尺深的黑土地下。
第七颗:2010年9月13日,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太阳岛风景区之间的松花江江心的波涛里。
第八颗:2010年9月16日,河南台前县境内的黄河京九铁路大桥中段的黄河中心线的惊涛骇浪中。

第九颗:2011年5月6日,山海关关城景区售票处十几米远的一株白皮松树根部。
第十颗:2011年5月10日,北京西山公园(太行山余脉)往“鬼笑石”去的山下,一棵树干扭曲缠绕,宛如九龙盘旋的千年大侧柏,我小心翼翼把牙齿深埋在它的根部。
第十一颗:2011年11月16日,广州沙面白天鹅宾馆东100米,面向珠江投下了我的第十一颗牙齿。
第十二颗:2011年11月19日,三亚的“天涯海角”与“南天一柱”之间的南海波涛里。
第十三颗:2014年8月28日,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到额尔古纳市途中,哈达图(五一站)路东的草坡上,监测站旁的青草根下。

我先后投放的十三颗牙齿,每一次都是我同老伴儿一起操作,共同了却了一个心愿。
每当我心情沉重的时候,想起从普陀山传来清晰的木鱼声,从呼伦贝尔大草原飘来的青草泥土里的芳香,还有那些远在天南海北的牙齿,无不是它们随时赶来抚平我心中的创伤。
2017年6月12日

作者简介:郭书宣 河南宜阳人。一生先后干过农民、教师、公务员。退休后同老伴连续十五年游走国内外。先后出版了《迟到的旅行》、《无愁的青龙口》两部共有55万字的散文集。也算是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

诵读者简介:牛向阳,宜阳县白杨镇四区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活泼开朗,热爱唱歌。以感恩心待人,以平常心对事。

(本期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