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馈赠(散文)
多想能够经常拜读你的美文;欣赏你的佳作是我无可替代的幸福。那种墨香的滋味就象从未出窖的醇酒,虽不曾喝上一口,也醉了三秋,还没有爱够。
认识《穿越梦想工作室》作家韩瑛,是在去年春光明媚的三月。那是我在《青岛诗友会》(东崂文学社)看到她创作的一篇散文,我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她的散文犹如笔酣墨饱而绽放的笔底烟花。笔大如椽这个形容词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一种肃然起敬、感叹不已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我便生发出加她微信的想法,不到十分钟,微信加入成功。因为我和韩瑛都是韩氏宗族的后人,并都酷爱文学创作,因此相见恨晚。从此,她喊我大哥,我叫他小妹。从此以后,韩瑛的每篇文章我都视为“掌上明珠”、如获至宝,成为我生活中如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从她的散文《流年》(1一4)连载里,我便了解了她的身世,读懂了她的处世为人、她对生活的向往、她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韩瑛1963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柳河县的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因得罪了县里的“二把”领导,便派调查组暗地里搜集她父亲的“黑材料”。韩瑛的父亲因供养韩瑛的姥姥,被无中生有地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开除了党籍,离开了领导岗位,一家人被驱逐出了县城。从此,她的童年失去了从前的快乐。
韩瑛的童年时期,是在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她住过寒冷刺骨、矮小狭窄的茅草房,她身背筐篓上山采野菜;她患过流脑、中过煤毒、因医疗事故险些葬送了性命。处在那个时代,韩瑛心知肚明,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她说:“那个年代的不寻常历史,疯狂莽撞岁月,是我们这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刻骨铭心”。
春夏秋冬,岁月交替。随着时代的发展,韩瑛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去开创未来的生活。她曾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后辞职从商,创办进出口公司,为好的项目融资,做企业上市,业余搞文学创作。

多愁善感,是古今诗人的一大共性,韩瑛也是如此。韩瑛已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美女,而是真正饱尝了人生苍桑的滋味了。“我好累啊,有时真的想躺下来”。心力交瘁是难免的,为了事业,为了生存,她在秋风萧瑟的江边蹒跚,找不到停泊的港湾;她有时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静静地享受孤独。她深知,命运如一壶翻滚的沸水,是一撮生命的清茶。没有水的浸泡,茶就蜷伏一隅;没有逆境的冲刷,人生会素然寡味。茶在浸泡中散发着馥郁的清香,生命在挫折之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无数次和水的亲抚,茶淡了,淡出了一种心灵的境界;无数次与命运抗争,终于明白,平淡已经沉淀为生命的底色。

韩瑛《流年》(1一4)是她的叹咏词,叹咏成长的历史,叹咏艰难的跋涉,叹咏乡情和真情,都是发自韩瑛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她不到处闯荡,如果她不经受坎坷,恐怕写不出这些“心灵的独白”。《流年》的散文是生活给她的最大赠品。
我们坚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韩瑛会用独到犀利的眼光,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施展才华的空间,用她的刚毅和果敢去开辟文学艺术的芳草地。
我们坚信,韩瑛在今后的文学艺术沃土的耕耘中,必定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韩瑛 ,笔名微信名为长流水。吉林省柳河县人,曾在建设银行工作,1994年辞职从商,开办食品进出口公司。现居北京,为好的产业项目融资,做企业上市。业余文学创作,在《都市头条》以及海外版、《世界诗歌作家集团》、《雪域阳春文苑》、《大地菲芳》微刊、《博客中国》、《中国作家在线》、《网易新闻》等网络平台发表散文、散文诗、新诗、叙事诗等作品二百多篇(手机百度随时搜阅)。《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曾获《雪域阳春文苑》文学大赛二等奖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公众号:穿越梦想工作室。



作者简介:韩广华,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从事新闻报道、材料撰写三十余载,先后在县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丶《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山东人口报》、《致富月刊》、《党政周刊》(中廉在线)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稿件2000余件。期间兼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华夏子孙》、《昨日军人》报告文学集。为开拓人生的情感和美的灵魂,我愿苦苦追寻,用文字来报效淳朴而厚重的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