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独具匠心
——访固安县西市村
古建匠人王丙奇
文/张庭怀

近日,笔者来到柳泉镇西市村古建匠人王丙奇的家中,看到76岁高龄的王丙奇老人戴着老花境,专心致志的制作木雕仿古牌楼模型,把提前做好的每一个部件按着图纸要求,用胶水小心冀冀地连接在一起,仔细一看,仿佛就像站立在建造好的牌楼跟前一样,模仿得惟妙惟肖,造型别致巧夺天工透雕镂空的模型栩栩如生,非常的精美。看见我的到来,连忙放下工具让座倒茶,随后聊起了他五十多年的从艺经历。
王丙奇,76岁,1946年出生,固安县西市村人,初中文化,从小喜欢艺术。年仅16岁的王丙奇经人介绍拜本村木工师付张炳军为师,开始从事木工职业。勤奋好学的王丙奇白天帮助师付干木匠活,每到晚上就坐在家里的煤油灯下看书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灵手巧的王丙奇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中大木作、古建等木工活结合起来,在加上平时勤学苦练,不到3年时间在师付的呵护下,从预算、看图纸、到施工,完全可以独立操作。
在上世纪60、70年代,王丙奇的木工技术在京南一带赫赫有名,被人们称之当代活鲁班,二十岁出头的王丙奇靠着自己这门精湛的木工手艺,在北京、天津等大都城市建造的宏伟壮观古建牌楼、各式凉亭、垂花门不计其数。如今他亲自指挥建造的有房山区瓦窑头村牌楼、大兴区薛营回民村牌楼、天津市古文化街的几处牌楼、固安李臣饭店垂花门、固安小雅饭店垂花门、固安聚源斋饭庄垂花门,历经沧桑虽干裂褪色,整个外观古朴而典雅,雕刻工艺非常精致,依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现在这些精美的牌楼,已经成为都市古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标志物。
古建牌楼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建筑,用于街口、跨公路、划分地界的标志性建筑物。古建牌楼又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阅尽人间沧桑的古建牌楼,作为封建礼教下的历史产物传承下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状况,古建牌楼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载体。
王丙奇老人从二十年前就把这门古建手艺传授给次子王志龙,聪明伶俐的王志龙,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用“工匠精神”守护和传承古建营造技艺。他始终以诚信为本,质量为标,以礼待人,不以坑害消费者获得利益。让利于消费者,受益于消费者,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
如今王丙奇与老伴郝宗侠仍然居住在冬暖夏凉的老宅子里,过着自娱自乐的美满生活,76岁的他宝刀未老,在古建木雕的艺术上孜孜以求,对艺术的追求之心永远不老。尽管前进的路上有汗水和泪水,但一定会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和享受。一有时间就在屋子里做古建牌楼、古式八角凉亭模型;多才多艺的王丙奇老人擅长写毛笔字,虽然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但临帖楷书是他每天生活的中心,写字是他的老有所依,也可以说一种信仰;王丙奇老人很爱好篆刻艺术,十里八村的有求之篆刻图章的,他想方设法用很短的时间刻好图章交给对方不收分文,人们执意主动付费,都被王丙奇老人婉言谢绝了。
近年来,王丙奇老人为人们篆刻的各式各样的图章有近千余枚,他乐哈哈地说:这小小的石料图章连工带料不值几个钱,每当你拿起这枚图章时,就会想起我这老王头(儿),咱们也算交个朋友吧。
公益记录者:张庭怀
2022年8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