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与艺术的坚守
——谈沙鸿山的水墨人物画
我与鸿山相识于画、相交于画,多年相伴前行,深知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鸿山是军人出身,做人坦荡正直真诚,从艺执着于推进水墨人物绘画的民族化审美传统与笔墨文化品质,所以要读懂他的作品就要先了解他的秉性和他作品背后的故事。
近年不断见到他许多不同面目的新作出现,这些作品笔墨语言越发精炼至纯,创作内容与品质也越来越丰富深邃,总能感受到他创作背后的全身心的投入,那是一种生活热情所带来的艺术激情,是一种对美好生命和艺术语言锤炼而迸发出来的精神投入。陆俨少曾说:“中国画重神似,讲究笔到意到。用笔的轻重、刚柔,运笔的缓急、迟涩,笔锋的正侧、顺逆,在纸上留下不同质感的线条,体现出不同的主观情绪。而这些线条的粗细、长短、刚柔、畅涩、苍润,也就形成了画中特有的审美意趣。”这种笔墨的审美意趣正是鸿山的审美追求,也形成了他水墨人物画苍劲有力、浑厚生辣的面貌。在那些黑白相间、氤氲其中、墨气十足的笔墨里透露出他创作的心路轨迹,恰如他的性格气质:正直豪气、大理不拘小让且有自己的品质,那些画里总具有一股子韧劲儿,与画面较劲,跟自己认真。
多年的坚持与实践,鸿山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参展往往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国展的不断入选获奖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引发了他更多的艺术思考,那就是他对艺术风格的确立与艺术语言的现代转型。 水墨人物绘画的当代价值不只是在于对符号化笔墨的表面改造,更重要的是有一批艺术家对笔墨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领悟并实践出新的传统。在当代艺术发展与中国绘画的推进与演变中,鸿山就是笔墨实践中的重要的一员。阅读他一系列的写生作品,从形象塑造和笔墨文化传统的理解,能看出他从写生走向创作的把握能力。
从写生走向创作,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画家本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笔墨语言的外化传达。相对而言,鸿山以写实的速写造型作为基础,以笔墨改造素描、具象生形,抽象生韵,注重人物造型的生动性,在笔法上借鉴了山水画语言的皴擦、积染,用浓墨重彩来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在中国的当代画坛,重塑笔墨强度挖掘其现代价值,这是中国水墨人物画面向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鸿山有志于此,也正是他坚守的民族传统审美的价值所在,这是难能可贵的文化传承者的品质。 作为一位实践画家,鸿山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地践行着自己的认知,在交流中他仍对自己的作品不满,也感叹时间的短暂。鸿山还在不断地思考求变,与其说他在接近自己的理想风格,不如说他的审美追求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习惯,更多地描绘生活的感悟,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作者王可刚: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