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读书会的成员、各位孝子贤孙:
今天晚上来参加这个活动,我是非常高兴的。我一辈子讲过很多的话,有行政场合的报告,有业务会上的研讨,有中外论坛上的交流。而在家庭成员这种场合的讲话是第一次。但是我却非常愿意来讲,因为这个活动是我创立的,这个活动对于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对我们整个家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说说创办家庭圣贤经典读书会的初衷。为什么要创办圣贤经典读书会?我的想法是基于两个方面。
1、家庭经典读书会可以传承良好家风。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近几年,我思考得更多,那就是要保持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靠什么?要让一个人成为于国于家的有用之才靠什么?靠知识吗?现在有一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我对这句话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如果国家灭亡了、民族衰败了,知识再多又能如何?靠经济吗?也不是。
有句话叫做不读圣贤书富不过三代。所以,我觉得,对一个人来讲,对于一个家族来讲,提高道德修养,传承美好家风是第一重要的。
自古以来,大凡福绵长久的名门望族,都深受圣贤经典的恩泽,学子向往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厚德载物”,也强调这个“德”。
玉立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一直注重以文化来提升玉立人的道德修养,使他们从被动的管理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
充分发挥文化对玉立人的规范约束,鼓舞激励的作用。所以,玉立从一个街道小作坊起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玉立文化是功不可没的。
我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人管人,奴隶社会;制度管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管人,共产主义社会。文化在一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如此之明显,对于一个家族来说,那更不一样。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过:儿女胜过我,万贯家财要做什么?儿女不如我,万贯家财要做什么……
2、传承圣贤文化,培植良好的道德是至关重要。我们这个家族虽然不能说名门,但可以算是一个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大多数都是具备大专学历或者具有大专文化水平。三个孙子,都出国留洋,对于学习国学经典是有文化基础的。
如果把国学学到手,那就是学贯中西,精通古今了。同时,我们这个家庭一直是崇尚文化,一直朝书香门第推进。
我们的祖上,一直看重家庭教育,教我们学为人,学立德,学做事。所以,我相信创立经典读书会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也确实是这样。经典读书会从发出倡议书算起有三个月时间,但是真正启动应该是曾先生讲课之后,也就半个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我刚才听了前段时间的小结,应该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效果也是明显的。经典读书会的良好开端,让我这段时间特别开心,我感受到了我们黎家还是一个热爱书香的家族,这也让我对我们这个家族的家风传承,家族兴旺充满了信心。
所以,我在微信里说,我的心里比喝了鸡汤还甜。一是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充分的,推进也是有力的,有资料,有工具,有计划,有平台、有督促,有点评。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二是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方面参与者越来越多,已经17人。
另一方面是诵读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12人在坚持诵读。再就是每天诵读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家不仅限于发一个语音,而是发几个。
大家从等待观望到积极参与,从不敢读到大胆放开地读,从十六岁到六十岁的黎家子孙都乐观其成。三是效果初现。从大家诵读的情况我已经看到了诵读的效果。包括节奏的快慢,声音的控制,情感的表现都越来越好。
大家的认识之高、热情之高、起点之高、水平之高出乎我的意料。现在,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能否一个不落地跑到目的地,这是检验每一个成员道德、操守的试金石。
我觉得还是个未知数。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件好事办好,办出黎家不一样的风格。这里,我还想说说为什么要在群里诵读。其一,家庭读书会名曰“会”,实际上是很松散的,大家分散在各个家庭,如果平常各读各的,那就体现不了“会”的意义。
如果在群里读,大家强化了“会”的观念。进于提升家族意识,和谐顺从。其二,诵读和默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古人读古文都是开口诵读,这样才能把古文的韵律、平仄、内涵、音调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诵读能使人很快进入意境状态。默读达不到这个效果。
再其次明确这个组织的责任分工。读书会俊彦是会长,又是这个家庭的长子,有发言权,有号召力,有读书习惯,要多关注。战强是总联络员,是这个活动的真正组织者。
要多花精力。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把这件好事办好。我一辈子积德行善、慈悲为怀。前半辈子在为社会耗费精力。后来日子,我最关注的是这件事了。
希望大家不负我之心意,不负家族之愿望。还作个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四书”是“学、庸、论、孟”,我们现在在手的是“学、庸、论、道”。
大学之道是说四纲八目,是人的境界;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才是真,是中庸之道;论语严格讲不是一部书,是孔子与学生对话语录,坐而论道,探讨人生的真谛;道德经研究的是道法自然,是中国人高超哲学思想的结晶。
这本四书总共一万多字,道尽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内核。经常读、反复读,手不释卷,百读不休,必然受益匪浅。
因此,谨请各位坚持成为生活中的一个良好习惯。当然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升华理念。“论语”开宗明义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出人生进步的重点需要是什么。说不完的知心话也该打住。
送大家二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